欧阳修诗词中的意象

如题所述

在诗歌艺术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固有的概念,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的情感色彩的注入下,赋予了灵性,成为作者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自古以来诗人总是在自己的诗歌中描写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不例外。总结下来,欧阳修诗歌中的意象有以下几类。
一、花
1、洛阳花。欧阳修词中花的意象占很大比重,营造出多种意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花”,洛阳是欧阳修进入仕途的第一站,他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王水照先生说:“洛阳花”成为欧阳修创作的一种意象符号,与充满欢乐、青春、生机、理想的洛中生活熔铸一片,时时成为他歌咏的题材。”比如《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夜行船》:“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戏答元珍》:“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夷陵书事寄谢三舍》:“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年少曾为洛阳客…但吟佳句想芳丛。”作者在诗词中一再提到“洛阳花”,有对年轻时候洛阳风流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更多是通过眼前的生活与昔日风流进行对照,从而流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体现了作者“与物有情”、豪放风流的个性。
2、菊花。欧阳修在滁州时,亲手种花是他日常的重要消遣之一。而在众多的花卉中,欧阳修对菊花情有独钟。《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题咏的菊花,就是诗人当年亲手所种。诗中,欧阳修解释了自己喜爱菊花、独种菊花的原因:春花虽然“斗紫夸红”,但秋风一至,都纷纷凋零,唯有菊花在“晓日浮霜”中吐蕊敷芳,花朵秀色可餐,花香历寒愈峭,有如高士淑女。从这首诗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领略到作者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可以察觉其对人生多难的感慨。这一段时间也正是欧阳修经历人生风雨,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过渡期。
3、莲花。欧阳修对于莲花的歌咏,是到中年以后才多起来的。比如《答吕太博赏双莲》中的“我已负花常自愧, 君须屡醉及芳时”,更可以说明“莲花”已经成为诗人精神世界中快乐的象征,而这种快乐,则是人生应有的组成部分,人应该学会及时地体验快乐,积极地享受生命的赠与。欧诗中对莲花的观照,与上文论述的种菊赏菊的心境截然相反,它展示了作者人生态度的另一个侧面。
二、飞鸟
这一意象多写于诗人在作西京留守推官时期,欧阳修与诗友唱和,恣意流连于山水间,禽鸟飞跃于广阔空间的景象在此一时期的诗中得到多次表现:“千峰返照外,一鸟投岩去”(《下山》);“沙禽独避人,飞去青林杪”(《伊川泛舟》)。诗人羡慕、追随着那无羁无牵的飞鸟,仿佛要与之为伍了:“画舷鸣两桨,日暮芳洲路。泛泛风波鸟,双双弄纹羽。爱之欲移舟,渐近还飞去”(《鸳鸯》)。“渐近”句所显示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诗人觉察到:这种珍美境界,远眺则可,近观则难。他以企慕而又无法亲近之情描写着飞鸟的自得之境:“人归晚渚静,独傍渔舟落”(《鱼》)。“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晚过水北》)。沙禽、飞鸟之逍遥境界,是在“日暮人归尽”时出现的。沙禽没有人事的纷扰,才得以逍遥、徜徉;而生性漫浪的欧阳修此时期的生活,也正十分闲逸。故而在其诗中闪现的闲远之飞鸟,乃是其清闲、愉悦心境的显现。
三、高楼
欧阳修在作品中还经常使用“楼”的意象,凡是登高远望,尤其是倚楼栏杆,最容易引发离愁别思,易勾起情绪,也最能表达作者的心理情绪。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一首离别伤情的佳作,在书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其中的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词人们爱登高楼,却又害怕登楼引发离别伤愁。
四、飞絮、垂柳等自然景物
欧阳修六十五岁时告老,退居于早年贬颖州(今安徽阜阳)时所营治的宅第。颖州城郊,有一碧流十里的西湖,风景清幽,引退后的欧阳修常徜徉其间,仕宦奔波一生,终归于优游林泉的安闲自得。《采桑子》十首正写于此时。每篇首句末三字皆用“西湖好”领起,或写轻舟短棹,惊起沙禽掠岸翩飞;或写风清月白,一片琼田碧水如浸;或写残霞夕阳,野岸无人孤舟自横;或写绿荷深处,画船载酒烟雨霏霏。所取景色角度不同,无一篇重复,用疏隽清丽的笔墨,描绘了颖州城郊西湖的秀美风光,流露出晚年远离官场纷争、流连山水的恬淡心境,寄寓了一种安闲自适的情趣。《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欧阳修博学多才,他的诗词中具有大量意象,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几个多见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欧诗时需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第2个回答  2020-10-15
欧阳修词中常用的“花”意象,是词人对自己审美情感相契合的选择。这种审美选择,体现了词婉美的特质。词是生命情感和人生的体验的表现,词中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因此词人常用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代表主体意识,美人如花,风华如花,美好的岁月亦如花,作者皆赋予灵性生命并携入词中,将主体难以名状的抽象情绪用形象可感的意象表达,借花开花落之景,寄托自己的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生命迁逝之情,将内心幽微丰富的感情极其细腻地歌咏出来,使读者从婉美的花意象中品味到浓郁的情意,触摸到他的词学思想。从欧阳修词的花意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首先是他娱宾遣兴、聊佐清欢的词学观。大量描写男女恋情,是欧阳修词一个触目的特点。

花的意象

作为宋代文坛的儒宗,博学多才的欧阳修领导了北宋中叶的诗文变革,以道德文章领袖文坛,一反晚唐五代靡丽柔弱的习气,确立了宋代诗文的基本风格,开创了一代文风。苏轼《居士集序》评价欧阳修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太白”。欧阳修也曾在《诗本义本末论》中强调过诗文的政教作用:“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因此,他的诗文大都态度庄重,关心国计民生,很少涉及儿女私情,诗文中的花意象也多表现为欣赏自然之美和遣怀感兴之作,与女性与艳情并无多大关联。但他的词的内容却与诗文差异极大,有不少涉及艳情游冶的内容。“花是比较典型的阴性文化的意象,它与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女性爱花,且又经常临风感伤、对花掉泪;另一方面,花与女子又存在着深刻的相似性(如其貌美,如其‘薄命’),因此常被互作譬喻”。

诗词中花的意象

妩媚柔美、与艳情美女相关的花意象在欧词中频频出现,与其诗文中端庄正雅的儒家面目大不相同,这与作者对词的认识有极大的关系。从五代以来,词一直是供消遣娱乐的末技小道,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言志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私人生活感情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不登大雅之堂的词体尤以世俗性、娱乐性的性质弥补了诗的不足。欧阳修承袭了唐五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娱宾遣兴”、“聊佐清欢”的词学观,视词为消遣言情之作。

诗词中花的意象

在晚年所作的《采桑子西湖念语》中他说: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已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阙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诗词中花的意象

这段念语说明了欧阳修当时填词的背景与心情,从中也可看出他对词的认识和遣玩欣赏的意兴。词不过是酒前花下“聊佐清欢”的应歌游戏之作的说法,反映了在他观念中词体地位的卑下。因此,在词的创作方面,欧阳修的创新意识远不如诗文,除了《采桑子》等词有民歌风格的尝试外,其他几乎都是言情小令。这种聊佐清欢的词学观,无疑也是欧阳修词多风花雪月的主要原因。因此,他词中与女性相关的“花”意象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比较放肆甚至近于香艳的描述,使维护他的人不得不称那些作品为伪作。自宋以来,关于欧阳修写作艳词一事即有争议,时人吴师道认为欧阳修词“多有与《阳春》、《花间相杂者,亦有鄙亵之语一二厕其中,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王灼也说:“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认为是其因为官正直而得罪权贵,被伪托诬陷。
第3个回答  2020-10-15
这首词是明道元年(1032)春,欧阳修与友人梅尧臣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人拟深闺佳人之口吻,抒发其寂寞伤春之情。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上阙首句即用三迭“深”字,前两个深状佳人居处之幽深,后面的“深几许”则于提问中暗含怨艾;“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写院中之孤寂冷清,“堆”本为动词,“堆烟”是指杨柳色青,静静地立在庭院旁,仿佛笼罩着一层轻雾,以动摹静,更显得院落寂寥孤清。然而就在这重重朱门,层层珠帘之中,一位深闺佳人独倚高楼,凝望着远方贵族子弟流连的地方,却望不到心上人通向自己居处的路。这暮春三月,这雕梁画栋,原是良辰美景,奈何良人隔世,终有千般深情,也只能徒羡门前他人欢愉。写到这里,一位深闺佳人满怀心事,坐等丈夫的惆怅画卷便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了。窃以为这正是欧阳公妙绝之处,不着一字,无须叹惋,寥寥几笔写暮春景色,即将佳人独守寂寞的惆怅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阕不同于上阙的静景,雨横、风狂、门掩黄昏等句句皆为动态景物。暮春的急雨伤了花,惊走了春,勾起了正盼望丈夫归来的女主人公的伤春情绪:锦缎华年经不起光阴催逼,如同这三月暮春,再好的春光也终会流逝,自己也会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青丝,直至发苍视盲牙齿摇落。因此便引出了”泪眼问花“一句,本来问花便语出新奇,花为草木,又怎能通晓人之七情六欲?不问人而问花,可见佳人心中愁苦之重,难以排遣。然而更为出奇的还在最后一句,花儿对于她的询问不仅不加理睬,还自顾自飞过秋千去,无论是有情之人还是无情草木,都对这为位佳人的愁苦无动于衷,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伤春即是伤己,问花即是问己,然而这种缠绵悱恻的情绪全被词人巧妙地融入景色之中,隐而不发,全待读者自己揣摩品读,正如明代沈际飞所评”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

纵观整词,视角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由静而动,情思随之步步加深,词意也层层推进,至末更深,可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更难为可贵的是,词中用语浅近平白,看似直出肺腑却又暗含词意,这在仍因循五代雕琢精工、柔软婉丽之风的宋初词坛,无疑是打破柔糜绮丽而自成一家的扛鼎之作。因此,欧阳修可谓是北宋词坛继往开来第一人,既保有南唐五代婉约纤细之风,又开创了清丽浑成、明白晓畅之先声,将词的意境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第4个回答  2020-10-15
欧阳修在道德、文章方面都是一代宗师,对北宋的诗词文章影响深远,他一生在文化上主要着力于文章,写诗填词只是闲暇消遣,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即便如此,欧阳修的诗词也堪称一代大家,为后世传颂不衰。

欧阳修的诗,风格与唐诗截然不同,平易流畅、空灵自然,读起来十分亲切,虽没有唐诗中的雄浑气势,但清丽婉转、收放自如,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诗风影响了南北宋数百年间诗歌的创作,让宋诗在平易浅显中独树一帜。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欧阳修:晚泊岳阳
这是欧阳修最负盛名的一首诗,没有任何生僻字,也没有唐人七律中的气势与力度,平和自然,直白如话,显得疏淡清朗,但是在疏朗中有空灵的意境,淡而诗味不减。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随意而为,毫不费力的就写了出来。可读起来那种顺畅感很舒服,诗中反复写江水月光,却没有重复带给人的累赘感,只觉诗中水光接天、月色无涯。最后两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更给人意犹未尽之意,的确是宋诗中不多见的佳作。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这首诗稍长些,算是古风题材。不过唐人的古风,读起来都要提起精神,凝神专注,否则就难以一气呵成读下去。可欧阳修的古风,读起来仍然很轻松,不需要提神凝注,自然而然一路顺畅的就读了下去。

没有奇险的句子,没有任何难懂的字词,也完全不用典故,即便是第一次读,也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不需要反复咀嚼,一读就懂,顺着诗句漂流而下,犹如坐船顺江而流,轻松自在中,风光诗情就尽数涌入眼中,进入心中。

读李白、杜甫的古风,绝不会如此轻松写意。唐人的古风,或大起大落剑拔弩张,或凝重雄奇力有千钧,读时人的心跳呼吸都被带了起来。而欧阳修的古风,如清风拂面月光照水,不需费半丝力气人就融入了诗中,不知身在何处。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戏答元珍
仍是平白如话的句子,但在平白之外,结构严谨,人读诗只觉其平易,而无严谨之感。杜甫的七律,读诗时让人不觉就严谨凝重起来,连表情也很难轻松,可欧诗完全就是另一幅面目。

初读会觉得欧阳修这首七律轻飘飘的,没有分量。可仔细读,诗中的苦涩怨怅就能感觉到。这就是欧诗的特点,用平白的语言写难言的情绪,用浅显的字词写难言的景物。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之三
夕阳斜照,树染红霞,青山依旧,远景是草色绿遍天涯,近景是花落春残游春之人来往。最后两句不说惜春,却将惜春之意写的溢满纸页。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田家
田园风光,农家赛神,春雨歇,鸟雀鸣,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让整个诗都亮了起来,也让读者眼前一亮,似乎真的看到了屋头密密匝匝的杏花。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鸟
这首诗无特别出色处,应是应酬之作,只后两句立意不错。

写作方法上,仍是欧诗的一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