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长到六厘米有多严重

手术后存活率大概多长时间?
胰腺癌病人最长寿命是多久?
平均寿命是多久?
6厘米算不 不算严重?
后期有哪些并发症?

只要回答以上问题就可以
不需要大篇网络复制内容

胰腺癌,在消化道肿瘤中比较少见,多发于40~60岁之间,男多于女。发生于胰头部的癌瘤与总胆管下端壶腹部的癌瘤或十二指肠乳头状癌,从临床角度看来,几乎难以区别,在治疗方面,例如手术及其他治法也类同。所以常将此区域发生的癌瘤,统称为壶腹周围癌。
本病病因目前尚无定论,环境致癌物质有一定关系。情志忧郁,嗜烟酒者,发病率较高。慢性胰腺炎及肝胆结石可能与本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增高。
胰腺癌发生于胰头部约60%,体部约占25%,尾部约占5%。80%以上是导管细胞癌,其次是腺泡细胞癌,还有较少见的其他类型癌。本病早期即可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在诊断本病时,1/2已有肝转移,1/3已有十二指肠侵犯,1/4已有腹膜种植。肺、脊柱骨转移也常见。
【临床表现】随着癌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对邻近器官的压迫和影响而产生的症状也有别。
1.胰头癌(包括壶腹周围癌):
(1)全身症状:病初起即有厌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现象,继而体重减轻。当癌肿侵犯十二指肠或胃引起梗阻时,呕吐更为严重、持续。
(2)黄疸:无痛性黄疸是胰头癌的主要症状,此乃总胆管受压所致,黄疸呈阻塞性,随着病情的发展,进行性加深,由浅黄变为橙黄或暗绿色,皮肤瘙痒,小便呈红茶色,大便呈白陶土色,黄疸多数持续性,也有个别患者可不同程度地消退,但不能退至正常。
(3)肝及胆囊肿大:由于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所致。若梗阻时间较长,可出现肝功能损害。晚期病例,可伴发胆道感染。出现发热或持续性闷痛,并向右上腹部及腰背部放射,特别是癌扩展到胰体时更为显著。
2.胰体部癌:早期生长平静,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影响周围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
(1)疼痛:由于癌瘤侵犯胰体相邻的腹腔神经丛,故疼痛都在上腹、右上腹或脐周。可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剧痛,常向背、肩部放射。坐起前躬,曲屈下肢时,可使疼痛减轻。平卧或半坐位,则疼痛加剧。有的夜间疼痛更为剧烈,剧痛可伴呕吐。
(2)肿块:胰腺位于腹膜后,较小的胰体癌一般不易摸到,如能在上腹部触及肿块,大都已属晚期。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固定、压痛轻或不明显。
(3)全身症状:消瘦、乏力、便秘、失眠、精神忧郁,如有脾静脉梗塞可有脾肿大。
3.胰尾部癌:症状隐匿,中晚期病例可出现厌食、消化不良、消瘦乏力、左上腹部隐约触及肿块。疼痛少见,如发生,可放射左胸及左右季肋部。
【诊断】
1.症状及体征:年龄40岁以上,有厌食、消化不良、明显消瘦、无痛性进行性黄疸,或持续性、阵发性上腹部疼痛,坐起前躬、曲屈下肢时痛减,或上腹部扪及肿块,应考虑胰腺癌,应借助各种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2.实验室检查:胰头癌可出现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实验数据。有时由于肠道溃疡及肝功能损害可发生出血,则大便隐血阳性。胰管阻塞早期,血清淀粉酶升高。后期胰岛被癌破坏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出现高血糖。
(1)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70%胰腺癌可升高;但慢性胰腺炎及消化道肿瘤也有阳性结果,以CEA可作为胰腺癌手术前后的动态随访,定期测定CEA对预测癌肿是否复发有参考价值。
(2)单涎酸神经节苷酯(CA19–9):是目前认为最有希望的胰腺癌标志。据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报道诊断率达90%。
3.X线检查:胰头癌可显示十二指肠肠曲增宽、十二指肠受压变形、肠腔狭窄或幽门部等受压等征象。胰体和胰尾癌有时可见胃小弯和胃体后壁,受压之充盈缺损,或胃、十二指肠、横结肠被压移位,十二指肠内注钡、注气双重对比造影,低张造影,能使病变更清晰。
4.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从十二指肠乳头处,注入60%泛影葡胺3~10ml,胰腺癌者显示胰管壁不光滑、狭窄或截断,狭窄远侧胰管扩张或屈曲、截断,则远侧胰管不显影。
5.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胰腺癌时胰动脉因受癌瘤压迫,可呈现狭窄移位或中断,或是血管变细、屈曲、走行不规则的征象。
6. B型超声波检查: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7. CT、MRI检查:诊断较为准确,并可了解与周围关系及邻近器官转移情况,与B超检查起互补作用。
8. 经皮肝穿刺造影(PTC):在B超声指引下,经皮肤至肝作胆总管穿刺造影或活检,所获得的诊断资料,往往比其他检查方法更为准确可靠。
【鉴别诊断】
1.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较急,病程短,厌油腻,腹胀,有明显肝功损害,经治疗,黄疸迅速消退,肝功较快恢复。
2.肝癌:肝脏肿大,质硬不平,X线、B超及CT检查可作鉴别。
3.胆石症:发病较急,黄疸的出现随发热、疼痛等症状的发生而起伏。
【治疗】
1.手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虽然5年生存率很低,但目前仍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①根治术:包括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胰尾癌的胰体胰尾切除术;全胰癌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根治术应在全身情况良好、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进行,特别是发生在低位胰腺内胆总管的早期癌,适应性较强。
②内引流术:如病情较重或有远处转移,大多采用内引流术,以减轻黄疸,如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以缓解和防止十二指肠梗阻,可起到改善症状、留人治病的作用。
(2)手术前后的中西医调理:因病人长期消化功能紊乱及疾病的消耗,出现贫血、血浆蛋白过低、凝血酶元时间延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阴阳偏离症候,必须先行中西医调理,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地进行。除采用补液输血、补充血浆蛋白和电解质、维生素K及C等外,同时应采用中医的扶正养阴、清热解毒办法治疗。常用的代表方剂:
黄芪20g 麦冬12g 北沙参15g 茯苓12g 薏苡仁20g 太子参15g 郁金10g 金银花12g 干瓜蒌20g 麦芽15g 建曲9g 绵茵13g 辨证加减。
术后,除了继续西医的调理外,必须应用中医的扶正保肝、利胆、排毒等方法处理,才能促进淤积胆汁的排泄,使受压的肝细胞得到迅速的恢复,从而增强机体的功能。常用方剂:
白毛藤30g 郁金10g 茵陈15g 猪苓15g 茯苓15g 金钱草20g 太子参15g 生黄芪25g 薏苡仁20g 麦冬15g 鸡内金10g 白术12g 绞股蓝12g 山药15g
2.化疗加放疗与中西医结合:以往认为放疗对胰腺癌只能起到暂时的止痛作用,因而胰癌被列为是种对放射抗拒的肿瘤。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对不能切除的病例进行放疗,1年生存率54%,2年生存率26%。如在手术后再配合放疗及化疗加上中医中药的调理,疗效会更高。单一化疗药物治疗胰腺癌,近期有效率10%~15%。有效的单一药物有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霉素、链脲霉素等。
近年来学者对胰腺癌联合化疗与单一化疗进行对比观察,如FEM方案(氟脲嘧啶+表阿霉素+丝裂霉素)与单用氟脲嘧啶或丝裂霉素比较,很难看出联合化疗比单一药物有何优越。此种情况说明化疗对晚期胰腺癌效果不佳,同时也说明联合化疗并无提高疗效。
5–FU+CF方案: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CF2FH4),甲酰四氢叶酸钙能增强氟脲嘧啶3~4倍的疗效,此法原用于治疗胃肠道肿瘤,治疗胰腺癌取得相同效果。
用法:CF 200~300mg/㎡/天,加生理盐水200ml静滴2小时,后续5–FU 400~500mg/㎡/天,连用5天,隔21天重复。
(2)放疗加化疗方案:氟脲嘧啶300mg/㎡,2次/周×6周,放疗4 000~5 000cGy/4~5周。
3.中医中药与放化疗配合:常用的中药方剂除了与化疗放疗配合外,平时也可作为巩固治疗方,间歇长期服用,可增强体质延长生存期。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6g 甘草3g 北沙参10g 太子参15g 白毛藤20g 生黄芪25g 绞股蓝15g 枸杞子12g 金银花10g 茵陈12g
随症加减,另参考总论第六章第三、四节。
4.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内郁型:相当于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总胆管受阻出现黄疸。
主证:身黄尿赤,重则便如陶土,间有皮肤瘙痒、口苦、纳呆、上腹胀闷或低热。合并感染,则出现短期高热、舌披腻苔、舌质淡红或淡紫、脉如常或弦或滑。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抑癌。
方药:薏苡仁30g 白毛藤30g 郁金12g 茵陈12g 麦芽15g 建曲10g 太子参15g 茯苓15g 猪苓15g 干瓜蒌20g 木香9g 白术12g 甘草3g 黄芩9g 随症加减。
(2)气滞血淤型:相当于癌瘤侵犯胰体及其周围组织,压迫腹腔神经节。
主证:上腹胀痛,累及腰背,平卧痛剧,前躬、曲腿痛减,口干口苦,失眠烦躁,有时上腹部可触及包块,或肝大、不平、质硬,有时消化道出血。舌质淡红、红赤或青紫、淤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佐以软坚散结。
方药:丹参18g 赤芍12g 延胡索12g 没药15g 浙贝母10g 炮穿山甲12g 茯苓12g 白术10g 甘草3g 麦冬12g 预知子30g 仙鹤草20g 太子参15g 白屈菜9g 藤梨根20g
志苓丹胶囊3粒,1天3次,饭中或饭后服。
(3)阴虚热毒型:病至晚期,合并感染,久病伤阴。或接受手术、放化疗之后。
主证:口干舌燥,烦闷失眠,消瘦乏力,纳食低下,感染发热,上腹闷痛,时有便秘,小便短赤,间有腹水、舌质红、赤绛、紫绛、无津,无苔。脉细数,或小弦。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石斛15g 知母15g 北沙参12g 藕片12g 干瓜蒌20g 黄芩6g 金银花10g 白花蛇舌草18g 半边莲20g 太子参15g 绞股蓝15g 白术10g 大黄4g 火麻仁9g
志苓丹胶囊3粒,每天3次,饭中或饭后服。
(4)气虚脾困型:病至后期,贫血,血浆蛋白低下,消化功能障碍。
主证:疲乏无力,行动气短,面色无华,动则汗出,纳食低下,食之不化,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腹部痞块。大便正常,间有腹泻,舌淡无味或苦涩。舌质淡腻或淡红,有腻苔,脉软无力,或缓或数。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扶正。
方药: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甘草3g 大血藤20g 生黄芪30g 猪苓15g 泽泻10g 熟地黄15g 女贞子15g 紫河车15g 人参6g 芡实15g 白毛藤20g 随症加减。
5.单方验方:
(1)垂盆草(佛甲草)250g 荠菜150g,煎汤代茶多次饮服,亦可加冰糖少许,每天1剂,连服1~3个月。有退黄、消炎、利尿、抑癌之功。本方适应阴虚热毒型及湿热内郁型。
(2)冬凌草20g 肿节风20g 白花蛇舌草20g 白毛藤20g 茵陈15g 茯苓12g 白术12g 甘草3g
煎汤代茶,适应症同垂盆草方。
(3)太子参9g 生黄芪30g 当归15g 白术9g 茯苓9g 草蔻仁9g 薏苡仁30g 炒柴胡4g 陈皮9g 香附9g 郁金9g 延胡索9g 广木香4g 五灵脂9g 瓜蒌15g 半夏9g 海螵蛸9g
每天1剂,水煎2次分服。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张代钊治疗1例头癌患者,手术后出现体虚腹痛纳低,治后体重增加5公斤,治愈5年,未见复发。
(4) 中日友好医院李岩方:鸡内金30g 青黛15g 人工牛黄15g 紫金锭10g 野菊花60g 草河车30g 三七30g,共研细末,每次2g,每天2次。
(5) 青黛、人工牛黄、紫金锭、野菊花,煎汤服用。(安徽省人民医院用上方治疗4例胰腺癌,1例健在3年5个月,1例健在2年6个月。)
(6) 志苓胶囊:每天3次,每次3粒,饭后服。作者纯用此药治疗1例晚期胰腺癌病人,疗程1年半,使肿块及症状消失,现已3年未见复发。
6.中西医结合对症处理:胰腺癌的疼痛比较棘手,可用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其他对症处理参考总论第七~十章。
【预后】未经治疗的胰腺癌病人,90%以上于诊断明确后1年内死亡。国内报道一组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18%。国外报道一组包括壶腹周围癌5年生存率36.6%,病期较早,通过手术及放化疗和中西医支持治疗、免疫治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中西结合肿瘤临床治疗“准”字号专利新药——“志苓胶囊”近日在陕西上市029-87551113。该药是由16味中药辅以5种西药的中西药结合大复方制剂,是由我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国际医学界誉为“克癌圣斗士”的著明肿瘤专家潘明继教授在研发了抗癌药物“三尖衫酯碱”之后的又一个科研成果。
志苓胶囊是潘明继50年临床经验与他首创的“扶正培本”治癌理论相结合的结晶,该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攻补兼施、经济方便、疗程短见效快,适合于早、中、晚期各类型恶性肿瘤的各个阶段治疗,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癌症诸多痛苦,只要服用1~2天即可见效,一周内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看得见,部分患者服用可延寿多年甚至奇迹般治愈。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亲自题词“书赠潘明继教授:融汇中西医,造福全人类”。

参考资料:《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作者 潘明继教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6
您好,胰腺肿瘤有6厘米大小,属于晚期胰腺癌,则无手术指证,目前建议您姑息化疗,如果出现腹腔种植及其他地方转移治疗效果较差,生存期较短,建议对症支持治疗。
第2个回答  2020-06-03
您好,胰腺肿瘤有6厘米大小,属于晚期胰腺癌,则无手术指征,目前建议您姑息化疗,如果出现腹腔种植及其他地方转移治疗效果较差,生存期较短,建议对症支持治疗。
第3个回答  2008-05-10
又是复制的``楼上可以去死了!!!拉出去`剁成108块
第4个回答  2008-04-26
其他不知道,只知道胰腺癌是最疼的。

祝福祝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