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粹主义,希望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民粹主义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

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个人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

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但他们又容不得反对派,甚至容不得“旁观者”。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

扩展资料:

民粹主义的主要特点:

1、回避代议制政治的复杂性,主张直接民主;

2、把所偏爱的群体进行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辨视自身的依据;

3、缺乏核心价值观;

4、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

5、民粹主义既可能从民众中产生,又可能被精英所倡导;既可能仅仅是一种思潮,又可能形成运动,甚至具有长期的政治后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粹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6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份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奥巴马和希拉里为了竞争宾州劳工阶层选民,周一表示美国跟中国的贸易正在损害美国经济,如果当选将采取严格措施对付中国不公平的贸易政策.这好象说,宾州劳工阶层面临的失业和经济困难是美中贸易带来的.
把美国的失业或收入的降低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或外贸其实不合理.
美国目前的失业率是5.1%,比起1992年的7.5%要低多了.但希拉里和奥巴马似乎相信现在更严重些.人们所以会相信目前失业问题很严重的主要因素是信心危机.可政客们玩政治,唱衰美国经济,信心危机还会更严重,经济情况还可能更坏.
目前,美国的GDP还在增长,但人们减去通胀后的收入却在下降.在经济增长中,收入不升反降,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要解释这现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财富分配不均,不是外贸.造成财富不均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也许是布什政府给富人大减其税.而在通胀之下受害最大的是中下层平民,他们其实最需要减税.但贸易规则一向是互利的.美商在美中贸易里面以低价购买中国产品,高价卖给消费者,从中获得的巨大利益有一大部分没经过适当的再分配,平民难以分享.那根本不是中国的错.
美国经济的规模是全球最大的,而贸易逆差在美国GDP里所占份额很小,过去20年的平均逆差恐怕不到GDP的2%左右.哈佛资深研学者罗拔特·Z·劳伦斯的研究就认为,美国收入上的不平等跟全球化力量的关系很小.
奥巴马和希拉里都不笨,他们恐怕都知道这些.可他们偏偏要玩经济民粹主义,要玩“华盛顿政治”,把美国工人遭遇的经济困难问题归咎于与中国的贸易,以求在宾州投机.
民粹主义的投机背景是存在的.2000年盖洛普民调说,56%的人认为贸易是机会,36%认为是威胁.但到了2005年,44%认为贸易是机会,49%认为是威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26
民粹主义(英文:Populism),亦称平民主义,历史上曾有多种表现形态,其基本精神是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由而反对权威,为此不惜采用任何手段。
民粹主义是民主思想的一个分支,是相对于精英主义而言的,与精英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利益分配及治理方法的不同。
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治理方法无非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两者结合。
但同为民主的分支,同样致力于治理,则必然有其共同点。其共同点是同样主张建立秩序。
因为政权属性不同,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产生倾向性, 并且倾向不同,所以民主分化为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
二者各有长短,同样有建立秩序的需求,近现代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现在以采用精英主义国家为多,但也或多或少地吸收民粹主义完善自身。.

民粹主义最初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北美和东欧同时兴起。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粹主义的旋风差不多刮遍了世界五大洲,它成了一个游荡世界的幽灵,从西欧到南美,从西亚到北非,而拉丁美洲庇隆和阿连德等人领导的民族复兴运动则被视为第二代民粹主义复兴的象征。80年代,尤其是90年以来,民粹主义再度在东西两半球,尤其在东欧和北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而形成民粹主义的第三次高潮。
在东欧各前社会主义国家中,“走向民粹主义”成了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一句响亮口号,在西欧和北美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下列这些领袖和运动均被称之为民粹主义:在法国,‘左翼民粹主义者’是贝奈德·泰皮(Bernard Tapie),而极右的民粹主义者则是让-玛利·勒佩(Jean-Marie Le Pen);在意大利,‘电视民粹主义者’是西维尔·伯鲁斯克尼(Silvil Berlusconi)及其Forza Italia运动;在奥地利是约克?海德尔(Jorg Haider);在美国则是自我标榜‘草根美国’的罗斯·佩罗(Ross Berot),据称他代表‘众多百万富翁的民粹主义者’;在阿尔及利亚,超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被认为是政治的宗教民粹主义;在俄国,叶利钦据称也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在秘鲁,1990年当选的总统阿尔伯托·藤森(Alberto Fujimori)被当做是民粹主义者。最近,在上述清单中又加上了‘塞族民粹主义’(Serbian populism),从政治的意义上说,这也就是民族主义。在90年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被视为邪恶,于是它与民粹主义便在媒介中交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