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忧不忘国,忠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临忧不忘国,忠也!”的意思是: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为忠诚。

1、出处:《左传·昭公·昭公元年》

2、原文节选

季武子伐莒,取郓,莒人告于会。楚告于晋曰:「寻盟未退,而鲁伐莒,渎齐盟,请戮其使。」乐桓子相赵文子,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使请带焉,弗与。梁其跁曰:「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叔孙曰:「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卫而恶之,吾又甚焉。虽怨季孙,鲁国何罪?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然鲋也贿,弗与,不已。」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曰:「带其褊矣。」赵孟闻之,曰:「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树之官。举之表旗,而着之制令。过则有刑,犹不可壹。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国蔑有?主齐盟者,谁能辩焉?吴、濮有衅,楚之执事岂其顾盟?莒之疆事,楚勿与知,诸侯无烦,不亦可乎?莒、鲁争郓,为日久矣,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去烦宥善,莫不竞劝。子其图之!」固请诸楚,楚人许之,乃免叔孙。

3、节选译文

季武子进攻莒国,占据了郓地,莒国人向盟会报告。楚国对晋国说:“重温过去的盟会还没有结束,鲁国就进攻莒国,轻视盟约,请求诛杀鲁国的使者。” 乐桓子辅佐赵文子,想要向叔孙豹索取财货,而为他向赵文子说情。派人向叔孙豹要他的带子,叔孙豹不给。梁其跁说:“财货用来保护身体,您有什么可吝惜呢?”叔孙豹说:“诸侯的会见,是为了保卫国家。我用财货来免于祸患,鲁国就必然受到进攻了,这是为它带来祸患啊,还有什么保卫可言?人所以有墙壁,是用来遮挡坏人的。墙壁裂缝,这是谁的过错?为了保卫反而让鲁国受攻击,我的罪过又超过了墙壁。虽然应当埋怨季孙,鲁国有什么罪过呢?叔孙出使季孙守国,一向就是这样的,我又去怨谁呢?然而鲋喜欢财货,不给他,没有完。”召见使者,撕下一片做裙子的帛给他,说:“身上的带子恐怕太窄了。”赵孟听到了,说:“面临祸患而不忘记国家,这是忠心。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诚意。为国家打算而不惜一死,这是坚定。计谋以上述三点作为主体,这是道义。有了这四点,难道可以诛戮吗?”就向楚国请求说:“鲁国虽然有罪,它的执事不避祸难,畏惧贵国的威严而恭敬地从命了。您如果赦免他,用来勉励您的左右,这还是可以的。如果您的官吏们在国内不避困难,在国外不逃避祸难,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忧虑之所以产生,就是有困难而不能治理、祸难来了而不顶住,就是这样来的。能做到这两点,又忧虑什么?不安定贤能的人了,有谁去跟从他?鲁国的叔孙豹可以说是贤能的人,请求赦免他,用来安定贤能的人。您参加了盟会而赦免了有罪的国家,又奖励它的贤能的人,还有谁不高高兴兴的望着楚国而归服你们,把疏远看成亲近呢?国境上的城邑,一时属那边,一时属这边,有什么一定?三王五伯的政令,划定疆界,在那里设置官员,树立界碑,而写明在章程法令上。越境就要惩罚,尽管这样,尚且不能一成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虞舜时代有三苗,夏朝有观氏、扈氏,商朝有姺氏、邳氏,周朝有徐国、奄国。自从没有英明的天子以后,诸侯争相扩张,交替主持结盟,难道又能够一成不变吗?担心大祸不计较小错,足以做盟主,又哪里用得着管这些小事?边境被侵削,哪个国家没有?主持结盟的,谁能治理得了?吴国、百濮有隙可乘,楚国的执事难道只顾到盟约不去进攻?莒国边境上的事情,楚国不要过问,不要烦劳诸侯,不也可以吗?莒国、鲁国争执郓地,日子很久了。只要对他们国家没有大妨害,可以不必去保护。免除烦劳、赦免善人,就没有不争相努力的。您还是考虑一下。”晋国人坚决向楚国请求,楚国人答应了,就赦免了叔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