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兄弟”和“隔水兄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汉语言里的“兄弟”文化自古至今一直很是昌盛发达,相关的词语,成语和谚语也非常多,比如:手足兄弟,难兄难弟,八拜之交,连枝带叶(祖上不太远的堂兄弟),情同手足,称兄道弟,季友伯兄,如兄如弟,昆弟之好,兄弟怡怡,患难与共,一门同气,情同骨肉,义结金兰,两肋插刀,志同道合,兄死弟及,煮豆燃萁,分居异爨,让枣推梨,四海之内皆兄弟,打虎还是亲兄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骨肉天亲同枝连起,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桃园三结义瓦岗一炉香.......

即便生活日常里,男人间稍显热情点的称谓里,亦有“老兄”如何如何,“老弟”怎样怎样,“兄弟你”高抬贵手之类的客套表述。此类称谓对消解争议,融化矛盾,真还挺有些作用。

如果打“种类”上来分,则有亲兄弟,堂兄弟,姑表兄弟,姨表兄弟,结拜兄弟(也叫“异姓兄弟”“义兄弟"),患难兄弟......等等。其中的“结拜兄弟”即几位自幼一起长大或志同道合者义结金兰。具体情形是,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桌上一碗烈酒和“金兰之谱”(也称立誓言,内容附后)。“金兰之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每人左手中指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最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最典型者,莫过于世人皆知的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

在旧时农村,还有两种与堂兄弟,姑表兄弟,姨表兄弟相提并论的“隔山兄弟”和“隔水兄弟”。当然,由于此俩“兄弟”出现的概率比起前已所述的“兄弟”都要低得多,故而渐而陌生甚至被彻底遗失于历史文化长河里。

所谓的“隔山兄弟”即同母异父兄弟。此情形的形成大抵是母亲带前夫之子再嫁,嫁后与后夫再生一子或数子,那前夫之子与后夫之子间便形成“隔山兄弟”。明白此,那“隔水兄弟”也就差不多不用再过多解释了,即同父异母兄弟。“隔山姐妹”和“隔水姐妹”来历亦同。

很明显,其中的“梗儿”是“男人如山,女人似(海)水”,“父恩如山,母爱如(海)水”的古谚。清代文人俞樾《茶香室丛钞·称谓之异》中有这样的描述:“甘州(今之甘肃省张掖市)人谓姊妹之夫,曰挑担。其异父之昆,曰隔山。”意思是说,甘州人把姐妹俩各自丈夫间的关系,叫做挑担(民间谓之“一副担儿老头挑”),意为共同担起岳母家里的各种事。异父同母的兄弟叫做“隔山”——大概是出于遥相呼应之势吧。

山者,倚靠背靠;水者,连绵不绝。天下风景至美者不过山水。俗话说:父子(女)亲,母子(女)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过,一个“隔”子,还是硬生生把“隔山兄弟”“隔水兄弟”与同父同母亲兄弟间的差异显示了出来。“隔”是什么?不能贯通,彼此间有阻塞在也。此阻塞多大?中间如山似海,山重重,海漫漫!

“隔山”“隔海”其本身就是两个通俗且很能说明问题的词,“隔山跑死马”“隔行如隔山”呢,该知道彼此间的距离多远了吧。“隔海”呢那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海运发达的今天,你我之中究有几人坐过海轮,跨洋越海过?在交通条件简陋的古代那就更是一枕幻梦了。

一般说,“隔水兄弟”均随父姓,不存在“外姓人”的问题;而“隔山兄弟”呢那就不一定了,如此一来,此兄弟间的情分顿减大半。不过,这种各随父姓的“隔山兄弟”也避免了一个导致兄弟反目的环节,那就是未来对家产的分析和继承。

笔者幼时,隔壁一家里便有一对“隔山兄弟”,此兄弟里的大哥正好遇笔者年龄相当。当初之所以让光棍儿半辈子,且小自己的继夫进门(等于招赘),其母实在是因家中缺了个“扛把子”的劳动力。走到一起后,除了严重的夫妻矛盾外,五个子女里的唯一男孩(即笔者的那个同龄者)与只大自己十多岁的继父更是水火不相容,甚至到了动刀的地步。再后,“隔山兄弟”里弟弟出生,勉强支撑到婴儿断奶后,夫妻俩便分手。后夫除了带走跟着自家姓氏的男婴外,光身出门。再后来呢,“隔山兄弟”里弟弟也长大了,但所谓的兄弟情却分丝毫没有,连邻居街坊都不如。

总而言之,天下兄弟姐妹者,不论来历咋样,关键在于彼此间的真诚相处。倘然只有血统上的牵连而无彼此间的相互关爱,那即便是至亲兄弟大打出手也不在少数。相反,血缘上虽稍疏远,但各自却很珍惜这点血肉联系,那关爱的火花依然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