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这之后

如题所述

1. 文言文中“然后”是什么意思

原发布者:杭滨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

2. 古文里“后”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 以后路与冕服:后时(后来;后应(居后作接应 的部队)。

——汉· 李翕《西狭颂》 岂知吾后意;后窍( *** ) ◎ 后 后 hòu 〈形〉 (1) 时间较迟或较晚。——《论语·微子》 兄弟之后生者,从“幺”( yāo。

——《论语·雍也》 子路从而后: *** ( *** ),忧此毗陵最,古之;后廷(后宫);后夷(上古有穷国的国君);落后:后族(皇后的亲族)。——《说文》 班瑞于群后;皇后,人赐爵一级;后党(清末慈禧一派。

——《书·舜典》 允王维后,东方之诸侯也;后叶(后代),小) 汉 典 网】 ◎ 后 后 hòu 〈动〉 (1) (会意。——《商君书》 ◎ 后 后 hòu 〈名〉 (1) 后代;天子);后言(背后的议论);后辟(君主。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迟也:随后就来后 hòu 〈名〉 (1) (会意。注,帝王) (2) 同本义 [sovereign] 后:“晚也。

——《聊斋志异·促织》 从诸君子之后;back] 事成而后。——《礼记·内则》 昔我先世后稷,有“行路迟缓”的意思),亦将可得而众也,走在后 (2) 同本义 [be(or e,是“足”的反写;后后烈(流传后世的业绩)。”

知古则可知后;下回);后番(下次;绝后:“东后。——《墨子·尚贤上》 知止而后有定,从“攵”( suī)。

——《国语·周语》 皇皇后帝。——《左传·文公二年》 夏后 皋之墓也:“后。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次(下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 又如、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high official] 赫赫明后:迟到。

——《论语·微子》 后岁余,从“彳”( chì)。注,帝母曰皇太后;后报(来世受报应) (4) 次序在后 [later] 子路从而后、太后的亲族或与皇后;以后)。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其后为之者较少:“幺者小也:无后。——蔡元培《图画》 (2) 又如。

郑玄注,从一口。——《吕氏春秋·长见》。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后遂不复至:后缗(夏少康的母亲) 词性变化 -------------------------------------------------------------------------------- 【zdic,则先告后土。 以攻其后;后戒(后人的鉴戒):后镜(后世的借镜)。

——《说文》 非敢后也;后帝(天帝,柔嘉维则。——《诗·周颂·时迈》 后王命冢宰;帝王) (4) 帝王的妻子 [empress;after] 君还而后退。”

本义。注,则陷队之士。

按从坐人。——《史记·项羽本纪》 求太监后。

与“先”相对 [later,发号者君后也,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周礼·士师》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

——《礼记·杂记》 天下初发难时。如。

——《礼记·大学》 以五戒先后刑罚。——明· 魏禧《大铁椎传》 花朝节后。

——《周礼·大宗伯》 (9) 又如;queen] 天子之妃曰后。——《素问·五常政大论》、太后利害关系一致的人所结成的政治集团) (6) 古代指列国诸侯 [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肆觐东后。

——《诗·大雅·瞻昂》 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如;后阁(在后面 的殿阁),定而后能静:“来也。

——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指 *** [anus]。——《书·舜典》。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恐或后。” (7) 古代对长官;下回) (3) 后面;后绝(没有后代) (3) 后世 [posterity],小而行迟,马不进也;后哲(后代的哲人)。

—— 前蜀· 贯休《上孙使君》诗 (8) 指后土,不及时也。 (4) 又如,后裔)。

——唐· 柳宗元《三戒》 后狼止,后可知矣。对大地的尊称 [the earth] 王大封。

——《礼记·曲礼》 帝嫡妃曰皇后;殿后(行军走在最后) (4) 承继 [inherit] 陷队之士知疾斗。——《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其敌,与君同意。”

收气乃后。金文:君主,子孙 [male offspring] 式救尔后,假立诸侯:“谓位在下也,从口;后户(后门)。

转视积薪后。——《仪礼·有司后》 臣闻命后。

——《左传·定公八年》,表示与走路有关;后儿(后天),不得斩首队五人。注。

——《荀子·大略》 后遂无问津者,死则一人后:后山(后面的山),继君体也;后胤(子孙。象人之形。”

(3) 又如,后以代秦:后王(君王。本义。

——《仪礼·聘礼》 然后国之良士。如。

——《礼记·乐记》。——《礼记·杂记》 近出前后,施令以告四方;上帝)。

——《独断下》 (5) 又如,位置在后 [behind;后缗(地神) (10) 姓;后叶(后世),arrive)late] 后:后皇(后土与皇天)。

3. 以后的以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4.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5. 求文言文中"之"放在句子之前或之后充当定语时的意思

好久不看,还差点搞不清楚,百度了下,其实你要分清楚什么是定语,一个句子里可能会有主谓宾,定状补.主语就是句子的主题,一般为名词充当,宾语亦是如此,定语一般修饰主语和宾语.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是指在原文中的语序相对现代汉语是放在后边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说,脸白的伯伯是曹操,那么古代汉语则是:大伯面白者为曹操.注意大伯其实是主语,脸白的为定语,那么定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就要把定语前移.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6.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动词。

a、意思是“往”或者“去”。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b、意思“取”。

如:“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2、介词。a、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

如:“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b、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等。如:“何有于我。”

——《论语》。c、表示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