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为何力倡三教合一?

如题所述

雍正帝是清朝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没有他的励精图治就没有康乾盛世的继往开来。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吏治,推出很多利民措施,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雍正帝崇信佛教,电视剧《雍正王朝》让我们对雍正有了更多的认识,每当雍正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总是要烧香拜佛,对佛家非常虔诚。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对佛的尊崇比电视剧中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雍正自称天生佛门中人,虽然没有进寺庙做过一天和尚,但却有人替他完成了这个心愿。清代时,宫廷和京师中流行雇一幼童剃度为僧代为出家,这位替身被称为“替僧”。雍正也有一个“替僧”,他本人和这个“替僧”关系还不错,他的许多想法就是通过替僧实现的。在他被封为雍亲王、住进雍王府时,王府与香火很旺的柏林寺相邻,年轻的雍亲王就常光顾寺院,和寺中高僧们关系密切。

政教合一的天下释主

雍正年轻时就喜欢阅读佛教典籍,做了雍亲王更是接触到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师。雍正最看重的高僧是章嘉大师、迦陵性音、弘素等人,常常在府中邀请高僧们宣讲佛法,探讨深奥难懂的佛典。雍正佛性很好,颇具慧根。通过与这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学习和探讨,雍正对于佛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章嘉的指导下,通过了“三关”,他自认为“明白了三身四智的道理,达到了物我一如本空的境界,真是快慰平生”。


章嘉大师认为他已修成了正果,称赞他:得大自在矣!大自在,是佛家用语,语出《法华经》,在《弟子授记品》一章中称;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这里的大自在,意指广大无边之神力。

章嘉大师这个高帽让雍亲王高兴的不得了,时常自书玩味,当了皇帝后更是自信满满,自封为天下释主。

雍正五年(1727年), 常年混浊的黄河清变得清澈,古人认为是圣人出的吉兆。雍正宫中举行庆祝活动,恭贺黄河水清,蒙古王公也连夜赶赴京师进觐,请求诵经祈福。这时雍正开启自夸模式,对蒙古王公们说:“如果蒙古地区因为做佛事人畜兴旺,那是受朕之赐,朕即释主!”看来,雍正是真把自己当圣人了,是不是圣人不是他自卖自夸就算的,不过雍正当这个皇帝还是称职的。

1733年,雍正在宫中举行法会,召集全国有学行的僧人参加。雍正亲自说法,在佛儒道三教收了很多有名望的徒弟。

分别是爱月居士庄亲王允禄、自得居士果亲王允礼、长春居士宝亲王弘历、旭日居士和亲王弘昼、如心居士多罗平郡王福彭、坦然居士大学士鄂尔泰、澄怀居士大学士张廷玉、得意居士左都御史张照、文觉禅师元信雪鸿、悟修禅师明楚楚云、妙正真人娄近垣、僧超善超水、僧超鼎玉铉、僧超盛如川。包括8个俗家弟子、5个和尚和1个道士,共14人。好家伙,这和尚、道士、儒生都有,居然都拜在雍正这个高级佛徒门下,整个一个“三教合一”啊!

雍正为什么力倡三教合一

我们不仅要问,雍正在宫中举行法会,还将和尚、道士都收为门徒是何用意?其实雍正的目的就是三教合一,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雍正信佛不忘尊道,当皇子时,便结交了不少道士,比如与白云观道士来往颇为密切。他对道家的长生术感兴趣,以至于雍正驾崩后,学者分析他的死因,就认为很可能就是服了丹药而亡的。当然雍正结交道士不是单纯为了养生,而是希望道士们不要只求个人解脱,还要有济世之心,协助君王治理国家,为其统治服务。

雍正大力提倡三教合一,认为儒佛道“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儒、佛、道三者共同的东西很多。儒是政治学、伦理学,佛家精密于修治心性,而道家则最适合求长生,三者是可以互补的。

然而,释家和道家一个要“无生”,一个要“长生”,矛盾重重,于是,雍正借助自己的帝王身份进行调和。


宣扬“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把佛道糅合在一起。其实大力提倡三教合一的不只是雍正,明太祖朱元璋也极力提倡。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大一统思想发展到顶峰,需要包括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加之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彼此通过交流,认同感越来越深,佛道都已认同三教具有共通的东西。

少林寺里还挂着一幅图画,名为“三教图”,画上面写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


道家正宗王重阳祖师也是大力提倡三教合一的人物,他说道:“三教从来一祖风,清静无为天下正”。

关羽的忠孝节义是儒家文化一个象征,但他也是儒释道三教共尊的神灵,关老爷既获得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玄灵高上帝等道教封号,也有伽蓝菩萨、护国明王、盖天古佛等佛教头衔,是三教合一的最典型例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足的条件,帝王们顺手推舟,事半功倍,思想上的统一更加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