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

如题所述

“支部建在连上”是党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

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胜利到胜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正确的建党建军原则和制度。“支部建在连上”是党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是党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色。1847年6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并明确要求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8月,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和参加了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亲自担任支部书记。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把支部单列为一章,指出支部是同盟的基层组织,“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接收新盟员须经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当接收人的盟员办理”,这就在组织上确立了党支部的地位。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基层支部的思想,指出只有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以巩固,才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厦牢牢建立在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湖南酃县(现炎陵县)水口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具体实施,在部队中第一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的新制度,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而有效解决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问题。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二,“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成长壮大并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性很强,是党的阶级基础,但人数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有要求革命的一面,但也有狭隘自私和自由散漫的一面,特别是农民,地方主义、保守主义严重。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深刻指出:“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和组织性,是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着手在革命军队中探索并建立了党的组织。1924年秋,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实行“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并很快推广到全军。1928年7月党的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决定:“在各军队中成立党的支部和革命士兵的任何形式的团结,以便在一切部队中实行军事政治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建军的方针原则,对健全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组织,作了详尽的规定。

193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党的支部及团委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了军队连队党支部的性质和任务。1932年9月,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规定“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1935年5月,总政治部在支部工作的训令中,对连队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领导作用作了说明。1954年以后历次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对连队党支部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领导方法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正是因为党历来高度重视“支部建在连上”,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保卫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坚强的柱石作用。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是新时期“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迫切需要和根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武装力量构成和基层建设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支部建在连上”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才能确保“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根本制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为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日益加剧,必须重视从思想上建强支部,确保部队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思想建党是“支部建在连上”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敌对势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实施“颜色革命”、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部队基层官兵和预备役民兵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基层党组织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打好反渗透、反腐蚀的主动仗。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提高基层理论武装水平,引导官兵扎好“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好党指挥枪一系列原则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必须着眼不同类型基层的特点,在坚持制度、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要增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党支部要站在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的高度,认真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党员要站在听党话、守纪律的高度,积极参加党内生活,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经受党性考验。要增强党内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支部内党员思想实际,扎实开展党支部整顿,严肃进行党性分析,使党员每参加一次组织生活,思想觉悟就得到一次提高。

总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真正使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指挥枪、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解放军必须完全地绝对地无条件地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任何情况下,决不允许军队闹独立性,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向党争兵权;二是除共产党和她的助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可以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在军队中工作以外,其他政党都不得在军队中发展和开展工作;三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强调“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立军之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8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手拟定的古田会议决议,意蕴丰厚、思想深邃,为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奠定了思想理论根基。“支部建在连上”就是决议正式确立并传承至今的重要党建原则和制度。重温决议关于“支部建在连上”的精神,对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2个回答  2019-02-10

“支部建在连上”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

“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1、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色。1847年6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并明确要求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和参加了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亲自担任支部书记。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把支部单列为一章,指出支部是同盟的基层组织,“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接收新盟员须经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当接收人的盟员办理”,这就在组织上确立了党支部的地位。

3、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基层支部的思想,指出只有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以巩固,才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并旗帜鲜明地把党支部设置在工厂、矿山等基本生产单位,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厦牢牢建立在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

4、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湖南酃县(现炎陵县)水口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具体实施,在部队中第一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的新制度,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而有效解决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问题。

5、秋收起义部队以崭新的姿态向井冈山进军,很快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年轻红军,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有觉悟、守纪律、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新型军队。

6、党在部队中的组织,从前委到支部,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有效地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的贯彻执行。

后来的革命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建党建军原则的正确性。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扩展资料: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成长壮大并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每一个科学原理的产生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同时也必然有特定的现实土壤。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性很强,是党的阶级基础,但人数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有要求革命的一面,但也有狭隘自私和自由散漫的一面,特别是农民,地方主义、保守主义严重。

2、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深刻指出:“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和组织性,是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3、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着手在革命军队中探索并建立了党的组织。1924年秋,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实行“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并很快推广到全军。

4、1928年7月党的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决定:“在各军队中成立党的支部和革命士兵的任何形式的团结,以便在一切部队中实行军事政治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建军的方针原则,对健全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组织,作了详尽的规定。

5、正是因为党历来高度重视“支部建在连上”,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保卫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坚强的柱石作用。

6、历史证明,“支部建在连上”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解放军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斗争实践中孕育并经过斗争实践检验的伟大创举,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鲜血凝成的伟大真理,是我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遵循的行动指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支部建在连上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与实践启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