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创造之初的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汉语中【童话】这个词我们最能直接看出他表述的意思,即「给儿童讲的话」。 也就是表述浅白的小故事,不涉及什么深刻复杂的理论,也不进行庞大的世界观构架,主题大部分是人类,只在必要的时候把动植物拟人化处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小故事通常要负担起“启蒙”的作用,这就是中国童话创造之处的目的,即通过故事教给小孩子一些生活技巧、道德规范和哲理。多数类似于「鹬蚌相争」「亡羊补牢」「滥竽充数」「小马过河」「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什么的,来源于民间故事和古典文献。这时候,它呈现的是一种【寓言】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1

说说吧,老生常谈的话,就是17世纪时,是没有“童话”、“儿童文学”之类的概念的,儿童并不作为“儿童”这个群体看待,只是作为“大人前期”、大人的玩具和附属品一样的存在。有了独立行为能力之后的儿童,就会被要求做大人一样的事情,女孩从刚发育时就会被要求“履行”女人的义务。你们看那些油画里孩童们穿着小一号的大人的着装,表情淡漠,哪里有天真活泼的影子。 给孩子看的童话之类的作品都是人类发展了几百年后,近两三百年才产生的。  因为儿童天生有着如饥似渴地听故事的欲望,不顾一切地想从成人文学中获得阅读乐趣。此时虽然出现了写给“儿童”的“文学作品”,但都是十分荒谬地、以恐吓孩子为主、赤裸裸强行灌输“知识”的书。具体有多荒诞可以参考《书,儿童与成人》这本书,简直是人类文学发展史上的污点。到了十八世纪,经过卢梭等人的“努力”(讽刺的是,所谓的改革并没有脱离最初荒谬恐怖的框架)。同时,出现了两本经典读物《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弗游记》(谢@queen red~),这两本有着“暴发户”心态的小说,本是写给成人读者消遣的,里面也写了许多吃人啊、恐怖的场面。但是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儿童们的广泛欢迎,这两部小说充满了想象力,填补了儿童的精神空白。 所以渐渐地,看到了儿童阅读领域的空缺,于是格林兄弟收集民间故事,去掉情色凶杀内容,改编成适宜儿童阅读的童话。但每一篇最后一句,都会写上“关键性”的一句教训:“小孩子们不可以一个人走进森林哦”之类的话。这是最明显的教育意义。 南欧,例如意大利的经典童话《匹诺曹》,也是教育孩子们不要懒惰,不要撒谎,不要轻信坏人的话blabla之类的恐吓。

第2个回答  2017-12-11

一: 可寓意,但做得不好的作品是“把一块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即思想露于形象之外,甚至与形象难以融合,这当然是差的作品;

二、“果子味混透在酪里”’思想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故事则“较为有点意思”,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鸭》这是好作品,但“还不能算是最上乘”;

三、“最有趣的是有那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这就像卡洛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和安徒生的《小意达的花》,这才是儿童文学最顶尖的创作。这里的“无意思”,恰恰“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具体地说,它们就是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满足“空想正旺盛的时候”的儿童需要—这是一种审美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