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11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初一上册历史笔记(1~11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4----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5----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2.七年级上历史第十二课的教案 求

/soft/list.asp?classid=11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中华民族的起源教案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前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含义;补充公元纪年法,什么是“年代”?什么是“世纪”?怎样计算?中国古代史的大致线索。

思想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历史有哪些用途。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讨论。

2008-03-24 17:06:1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人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2008-03-21 10:42:1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七年历史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2008-03-11 09:01:0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全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

2008-03-05 15:16:46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

2008-02-28 15:45:43 (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七年历史教案]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 “贞观之治”第3课 “开元盛世”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 蒙古的兴起。2008-02-28 15:30:56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二、讲授新课1、隋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2008-02-23 17:15:43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08-10-28 10:07:26 七年级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及反思[七年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学反思: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计划学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和经济史内容。教材通过三目内容来完成,第一目着重介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第二目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确立等内容。第三目呈现的是元朝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在。2008-09-22 12:20:41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七年历史教案]华师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课 题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标准以中日交流、中印文化交流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3.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动脑筋答案

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

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

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

年项羽坑秦降兵20万。

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

奴30万人,修长成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

秦始皇的后宫姬妾,凡没有儿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礼完毕之后,

20多万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于非命;以后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样悲惨的下场。

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

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

之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