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效应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损失厌恶效应是什么意思
损失厌恶是指对大多数人来讲,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为什么会有损失厌恶?
对大多数人来讲,100块钱的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100块钱的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这就是损失厌恶,它是不对称的。由于有损失厌恶,导致大家会不想实现损失,尤其在你处于损失状态的时候,你可能会去冒你平时不愿意去冒的险让你回本。
比如说在打高尔夫的过程中,如果你第一杆打得比较差,这个时候在第二杆、第三杆时就愿意去冒险,哪怕专业的高尔夫球员都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冒险反而使得他后面打得更不好。损失厌恶可不是人独有的一个偏好,甚至连猴子都有。
一个猴子的实验:你要想训练猴子去用硬币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你要不停地用香蕉去交换,猴子学了很久之后,知道硬币可以换香蕉。训练好猴子用硬币之后,你就可以跟猴子做交易,现在把做实验的人分成两组。
第一组人跟猴子做交易,猴子在笼子里面,猴子给人一个硬币,人给猴子一根香蕉。这个时候拿到硬币之后人扔一下硬币,如果是正面就再给猴子一根香蕉。经过多次交易之后,猴子大概知道如果跟这一组人做交易,平均一个硬币可以换1.5根香蕉。
下面第二组做实验的人跟猴子去做交易,这个时候如果猴子给人一个硬币,人给猴子两根香蕉,但是人再扔一下硬币,如果是正面,人会拿回一根香蕉,经过很多次交易之后,猴子知道一个硬币也能换到1.5根香蕉。
但有意思的是后面,我们再让所有做实验的人,A组和B组都站在一排,然后让猴子自由过来交易,看看猴子会愿意跟哪组人做交易,最后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猴子只会愿意跟第一组的人去做交易。
其实这两组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这个猴子感觉它在处于盈利的框架下,扔一下硬币还有可能多拿50%。第二种情况是在一个损失的框架下,虽然平均获得的香蕉是一模一样的。看见没有?损失厌恶是在猴子里都会有的一个行为。
你想,如果连猴子都有损失厌恶,基本上说明损失厌恶是由于进化过来的,那就说明损失厌恶在过去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
那我们就回到几百万年前,你想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都是处于饥饿线和生存线的边缘。假设那个时候每一个人平均一个星期要吃一只鹿,也就是每个星期打猎要打到一只鹿,这样他才能生存。这一只鹿就是参考点,多一只鹿就是处于盈利的状态,少一只鹿就是处于亏损的状态。
如果这个星期你很幸运打到两只鹿,你当然很开心了,但是那个时候可能没有什么储存机制,打了两只鹿你也得把它们吃了,吃多一点撑着了,最后你多长一点点肉,可以让你存活的概率增加一点。但是,如果这个星期都到了星期五你还一只鹿都没打到,那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非常地不爽,因为你可能就面临生和死的区别了。
由于损失厌恶,给你极大的动力去外面打猎、捕鱼,这样能让你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或者你好不容易到星期五打到一只鹿,然后另外一个人把你这只鹿给抢了,这个时候你也会极其地不爽,你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把这只鹿抢回来。这样的话由于别人知道你有极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他一开始可能也不敢去抢你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会把你激怒,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你看,损失厌恶其实在那种环境下,应该是达到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一个机制。
刚刚讲的是损失厌恶给我们更大的动力出去捕猎,或者更大的动力去把别人抢我们的东西给抢回来,但是不光是动力,其实到星期五如果你没打到猎的话,你知道如果再有两天打不到猎你可能就死了。这个时候你可能更加愿意去冒平时不愿冒的险,这也会导致我们像打高尔夫一样,输了球之后你会更加愿意去冒平时不愿意冒的险。所以你看,损失厌恶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动力去冒各种险。
我们下面讲几个应用,一些是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一些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先讲一个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最简单的一个东西就是工资的“下行粘性”。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现在有100个员工,每个员工的工资是100万每年,现在经济形势比较差了,你的盈利没那么多了。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裁员两个人,一个是每个人的工资降低两万,你会选择哪一个?有经验的老板应该都会选择裁员,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可能这是对公司来讲最好的一个行为。
你想如果你不裁员,每个人的工资降两万,这个时候由于员工都有损失厌恶,过去工资是100万,现在变成98万,他们的心情会非常地不爽,工作的积极性会很不高,这样的话其实是很不好的,导致大家的效率很低。
但是,如果你这个时候裁员两个人,效果就不一样了,剩下的人的工资还是100万,并没有降低,他们就没有损失厌恶。而且没有被裁的人还会挺感激你的,自己不是那两个中的一个,他们就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所以说这对公司来讲是很好的行为。
如果你裁了这两个人的话,会导致这两个人很惨,因为本来经济形势就不好,他们丢了工作,再找工作其实是更难的。如果每个人都降低两万工资,其实对这100个人的生活都没有太多影响,但是由于有损失厌恶,为了公司的利益,提高公司的效率,很多老板还是会选择去裁员。
我们就把前面这个现象叫做工资的下行粘性。工资的下行粘性还有什么其他的应用呢?其实它在宏观经济里面也有应用,这跟通货膨胀有关。比如说津巴布韦的钱还不如厕所的纸贵,因为极高的通胀导致整个经济形势都不稳定。但是其实适当的通胀是有好处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有损失厌恶,导致工资的下行粘性。
大家考虑下面两种情况:
国家A的通胀是6%,这一年工资上涨3%,实际工资其实下降了3%。
国家B的通胀是0,今年的工资下降2%。
你想哪个国家的公民会觉得更加开心呢?其实应该是国家A的人更加开心,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资特别敏感,工资上涨了他们开心,而对通胀一般是没有那么敏感的,可能感觉不到,尤其是适当的通胀。但是国家B的公民感觉到自己的工资下降了,那会极度痛苦。所以说虽然第一种情况按购买力来讲下降得更多,但是它的公民会感觉生活条件更好了,自己会更加开心。
这个例子背后的逻辑其实有更广泛的应用,它叫做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呢?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可以显示出它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你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比如说刚刚的例子中由于有通货膨胀的存在,导致本来工资是下降的,但是它其实显示工资是在上升。
什么是处置效应
损失厌恶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叫做处置效应。
你买了两个股票,股票A是100块钱买的,现在涨到150块,股票B是100块钱买的,现在跌到80块,问你会卖哪个股票?大多数人都会卖第一个股票,也就是涨了的那个股票。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前面已经有研究发现,当大家处于账面盈利的状态,就想锁定自己的盈利,这是人的一个本性;当账面亏损的时候,会有更加冒险的一个倾向。所以说当你盈利的话当然就会卖掉那个赢钱的股票,这是一个正常行为。
但是损失厌恶也告诉我们,人不喜欢损失,喜欢回本,所以说你会厌恶去实现你的损失,那输了钱的股票,当然就不会卖了。
人会卖掉赢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输钱的股票,这种倾向叫做处置效应。
1.损失厌恶:对大多数人来讲,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2.损失厌恶导致的行为:大家不想实现损失,在处于损失状态的时候,可能会去冒险。
3.框架效应: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4.处置效应:人们倾向于卖掉挣钱的股票,留下亏钱的股票。
损失厌恶心理挽回爱情
第一个阶段进行讨好策略,然后突然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撤”表示放弃,从而激发起对方“损失厌恶”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变低位为高位。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刚分手的时候表现出不舍、道歉、哀求和痴情,然后突然让他觉得你死心,放弃了。人都会高看自己,喜欢被肯定,害怕被否定,越被否定就越想赢得肯定。但反过来利用“损失厌恶”,就是停止投资,忽视他的否定,接受分手并及时抽身,抽身意味着收回之前对他的肯定并否定他。反撤技巧之注意事项1、坚持反撤一旦开始,记得一定要贯穿到底,不能一面说放下了,一面表现得你还喜欢他的样子。而且你要沉住气,不能反撤没几天,看对方没反应就马上焦虑起来着急去联系,这样就等于宣告失败了。2、果断当时机合适,准备后撤时候,不能拖泥带水,不能今天犹犹豫豫或者没事还聊聊,必须停止一切的联系行为。3、迎接试探一般来说,当你采取反撤策略,如果一切得当,对方很可能会反过头来测试你,试探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比如他会找个借口突然喊你帮忙,或者表现得其实他心里还是喜欢你。但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被各种假象蒙蔽,要坚持到底,才能顺利通过他的测试。很多人止步于对方的测试,被对方的试探给漏了马脚,原形毕露,甚至反扑,那么这就又回到了原点,也加大了挽回的代价。4、强化在通过测试之后,他会更加关注你,也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分手的决定是不是错的。这时,你一定要表现出你确实已经放下了,并且过得很好。通过强化你已经走出失恋的阴影来刺激他,那么他会更加难受,打破他的心理不平衡,成为压到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他不得不乖乖就范,求你挽回。其实,两性关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并且令人唏嘘的是,当你完全专注自我不需要他的认可时,就是你最牛逼最有魅力的时候。挽回不难,不是付出不够,而是付出太多。利用反撤技巧挽回失去的爱情2挽回爱情秘籍一、给彼此一定的个人空间分手之后不管是你还是对方,都会心情很糟糕,这时候就不能盲目地和对方联系,要留给彼此一定的个人空间。有的人会说,有问题了就需要立即解释清楚,可是你要知道,有时候情绪比事实对人的影响更大。你永远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不可能让一个正在气头上的人好好地听你的解释和情话。你不给他冷静地时间就上去继续给他增加更多的烦恼,只会让他越走越远。分手之后,你要给他至少一周的时间冷静一下。不要太着急,爱一个人不仅仅是要整天和他在一起,还有学会尊重他,给他空间去冷静。二、调整自己的状态想要挽回爱情,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不能整日昏昏沉沉,情绪低落。要是情况允许,你可以请几天的假,出去看一看美丽的风景,换一个心情;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出去聚餐,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或者做一些刺激情绪的运动,如过山车、云霄飞车等项目。。。。。。这些活动对于你情绪的排解,压力的'释放,都有很大的好处。分手后几乎人人都会痛苦,这没什么。千万不要装作没什么事的样子强撑着,那只会引发更强烈的精神压抑,以致于你头脑不清醒,做出让他更加讨厌的事情,或者说出让他反感的话。三、让自己变得更好其实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恋人能和自己分手,肯定是自己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可是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知道自己确实还不够好,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可就是难以下决心去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如果我们想要去和前任重归于好,就应该试着改变自己。分手之后,你可以冷静的想一想,自己身上有哪些对方曾经明确表示过他喜欢的优点,有哪些对方曾经批评过的、他讨厌的缺点。对于优点,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光大,而身上的缺点,就要尝试着去慢慢改正。这样不仅可以为你建立起自信,还可以让前任对你刮目相看。你一旦踏上爱情的这条道路,就会遇到无数条岔道。有时候你可以成功地和喜欢的人长长久久,白头偕老。有时候你和恋人可能会中途分手,这些都是正常的情况。分手了不用担心,用挽回爱情的秘籍就可以了。
情感中的损失厌恶心理学效应
损失厌恶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人们认为损失会更让人难以接受,而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原理其实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也是一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类心理学效应。人类天生就喜欢规避风险,有这么一个思想实验,向上抛一枚质地均匀、正常的硬币,如果抛出的结果是正面,你将获得120元,但如果是反面,你将输掉100元。当看到这个游戏规则,你是否想参加这个游戏?大多数的人是会选择拒绝参与这个游戏的,因为一般人会有这类规避风险的情绪。但从统计概率学角度去看,如果这个游戏一直玩下去,输赢概率是一样的,但赢得游戏所获得的奖励是比输掉游戏的损失大的,也就是说此时之于玩家来说,期望是正的,必然是挣钱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损失100元的痛苦远大于获得120元的快乐,因此他们是不愿意参加的。研究表明,当把奖励提升至200及以上,大家才有意愿来参加这个游戏。
?损失厌恶理论是经常被用在市场营销领域,常见的有四种:第一种,限时秒杀。一般限时秒杀商品对应会有倒计时,这也在按时消费者,你所浏览的商品有非常的优惠,而如果你不抓住这个机会,就没有办法享受到这个优惠。这个时候,消费者脑子里的低价的“损失厌恶”机制就会被启动。第二种,有限席位。一些线下活动或者见面会会设置人数限制,旨在告诉大家活动名额有限,你不抓住这次见面学习的机会,就会被别人抓住。第三种,满减包邮。电商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钟爱线上购物,而物流是有成本的,部分商家为了提高客户成交的单价,会设置满额包邮的门槛,大多消费者为了避免自己在运费上吃亏,会去选择凑单,从而获得包邮服务。第四种,限时涨价。知识付费时代,网上出现一系列的付费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以视频或者音频形式,而对方会告诉你,由于课程的更新,将于几月几号做涨价处理,这就刺激到还没买而对课程感兴趣的那批用户,就会想趁着没涨价买下它。
而在股市里,损失厌恶原理经常会让人陷入被套的境况。为什么在股价上涨,经济走好的情况下,股市里还一直流行着“一赢二平七输”的结论呢?即便是那些优质的白马股,短期依旧可能会有大幅震荡,而部分白马股的持有股民因为厌恶损失中途下了车。
??当然,换个角度,我们也能让损失厌恶理论对我们起到正面推动的作用,我们会因为厌恶损失而选择去学习,去往前面走。举个例子,你想减肥,但又控制不住你自己。于是你叫来你老爸,告诉他监督你减肥,如果你一个月减不到10斤,你就给他1000元,当然这里的金额需要自己去设定,如果只是设定一个你毫不在意的金额,那么你这个行动大概率还是不成功的。
心理学不断重复叫什么效应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成为真理”在心理学上属于“心理暗示”效应。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所以“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成为真理”就是在反复的“心理暗示”下被强行植入客体意识中的,此时客体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已被强行植入信息所替代而无以发挥作用,而谎言就如此简单、直接的变成真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