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逻辑学—主观逻辑—概念论》—第二部分客观性-第三章-目的性-概述(2)(57)

如题所述

在黑格尔的哲学视野中,目的性如同一面镜子,表面看似有限,仅在形式上展现出有限的“绝对物”目的,但其真正内容却未实现,因为它是机械、偶然的,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目的性的核心在于形式而非内容,机械性的内容被视为偶然的附属,其真理并不在于设定的目的,而在于那个设定过程中的“目的性原则”本身,这与机械性规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黑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他区分了外在的相对目的性和内在的生命概念,将后者提升至“理念”的层次,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框架。

黑格尔赞赏康德的理论贡献,尤其是关于相对与内在目的性的区分,这一理论在理性批判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认为,康德关于目的性和必然性对立的理论虽然看似简单,但其本质深入,无需过多赘述。在探讨自然规律的因果性时,黑格尔强调必须同时考虑到自由因果性的存在。然而,这种对立在证明过程中引发了一场二律背反:机械性规律与某些事物诞生的不可能性产生了冲突。

黑格尔认为,这个矛盾揭示了自然规律与自由之间的本质冲突,而非单纯的矛盾。自然规律要求必然性,而自由则意味着非必然性。康德试图通过理性来解决这一问题,但黑格尔批评他的证明方法未能充分论证,违背了因果律的逻辑。康德的观点倾向于将真理视为主观规范,而非深入探究其本质,这在黑格尔看来是“偶然”的。真正的哲学,黑格尔强调,应该是对对立观点的深思熟虑,而非技巧的应用。

尽管康德的目的性原则存在缺陷,但其在连接理性与直观个别性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将目的性视为普遍与特殊的桥梁,通过“个别-特殊-普遍”的推论过程,目的性从抽象的概念走向具体的实现。黑格尔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目的性不仅是映射,更是自在自为的真理,其客观性并非直接映射,而是通过概念的推论得以显现。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目的性概念中蕴含了自由的哲学内涵。目的关系在独立时,既是机械性的体现,也是化学性的统一,外在性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机械性中,外在概念是目的的最初形态;而在化学性的统一中,外在规定通过概念回归,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映射,而是作为实体和规定性环节,实现了实在性。

总结来说,黑格尔和康德的讨论,围绕着目的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由与机械性之间的深刻对立,以及真理的自在自为。尽管康德的观点有待完善,但他的哲学贡献为理解这一复杂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