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的原型到底是谁

如题所述

《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一位原型为烈士于树昌;另,作家洪炉在经过几十年的苦苦寻找之后,终于于2010年4月在辽宁锦州大岭村找到了王成的另一位原型蒋庆泉老人。

扩展资料

《英雄儿女》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影片的内容和炮火连天的场景,充分的洋溢着革命的激情,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和气魄。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为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所着迷。影片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成功的塑造了这一角色,时至今日他的银屏形象依然令人难忘。这部影片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拍英雄儿女这部影片时,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这一英雄形象,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分析剧中人物的要求,深刻的体会王成的成长经历,对影片的表演层次的把握、以及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的傲气凌然的动作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表现出英雄形象特有的气质,刘世龙没少吃苦。在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战场的镜头时,他要在不断的在爆炸和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又一遍,眉毛烧光了,胳膊被烧很多处大泡,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刘世龙不顾身上的疼痛,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让人不敢直视,而刘世龙对此却默不做声,上点红药水就没事了。

刘世龙还要到部队体验站岗、投弹、刺杀等许多项目,他一丝不苟的参加训练,几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有了军人应有的气质。

刘世龙塑造的王成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以独特视角和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达到了栩栩如生的效果。那句经典的语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振奋了国人精神,精神来源于真实的艺术,而艺术再现了真实的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我们今日之和平幸福,是无数个前辈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曾经我们落后,备受欺辱,但我们的脊梁却不能弯下,我们的尊严不能丢弃,即便是丢掉性命也不能被人家戳着脊梁骂为奴隶。这就是我们先辈们的选择,而我们要做的是牢记那段难以忘怀的日子,贡献自己的社会担当。



曾经,我们的革命先烈的影视剧还是用鲜血和苦难塑造,而不是幻想出来的如今的这些低劣的东西,不是意淫出来的那些自欺欺人的让人作呕的辣鸡。那时,我们有一个可以感动影响几代人的荧幕形象,他就是王成,他是抗美援朝中的一个战士,在电影里,当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声音喊出时,一个完美的灵魂震颤人心,让人落泪。但是,这个形象是虚构出来的,那么他的原型又是谁呢?



要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其实每一个战士身上都有着王成的影子。不过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一个叫做《团圆》的小说,它的作者是巴金。在这本小说里,王成只不过是一个客串的小人物,并没有多余的故事情节,关于他的结局,巴金更是非常简洁的用一句话就交代了,说他没有回来,他勇敢的牺牲在那个山头了。



而关于电影里的具体的细节,则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杨根思。他同样是一个英雄,而且他参与战争的时间更长久。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是一个参与战争,多次立功。后来去了抗美援朝战场,他带领着一个连,任务就是守卫住小高岭阵地。后来过来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发了疯一样的冲锋,我们的战士们也在殊死抵抗,毫不退缩,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杨根思一个人,可见战斗是多么惨烈。



在电影里,为了艺术的创造,形象的高大,所以让王成喊出了那句话,但他最后的结局同样是壮烈的,也是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而且那才是真正符合史实,毕竟在战场上,每一秒都是非常的的重要的。而那句“向我开炮”同样有原型,他就是蒋庆泉,当时,敌人与他的距离在五十米的时候,他呼喊让炮弹打五十米的距离,当距离到了三十米,他又让打三十米的距离,最后由于距离过近,于是他就大喊向我开炮,由此,这句话也流传开来。

可以说,王成的背后,真的是有着无数个战士的身影,因为他们都是无畏死亡的流血牺牲。

第2个回答  2021-05-27

[王成]是谁?

★首席记者薛百成 冬鸣

男欢女爱的婉约凄迷,作家尽可遣尽自身潜能,将情节编排得淋漓尽致。但钢铁和鲜血飞溅的战争毕竟又有别于此,任何虚构都会令人发笑。譬如,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的主角志愿军排长严伟才,其原型系68军的杨育才;譬如,电影《奇袭》中我志愿军派出一支小分队,炸毁大桥切断美军退路的情节,也是缘于原四野老部队的经典战例。

1964年面世的电影《英雄儿女》,几代人对片中情节可以说耳熟能详。影片中,王成连续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侵略军同归于尽的壮举,令人热血沸腾。那么,王成的原型又是谁?原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向记者进行了披露。
巴金笔下的《团圆》,为《英雄儿女》搭好框架

志愿军65军曾召开了庆功大会,我国著名作家、音乐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等参加了大会。会后作家、音乐家巴金、王莘、胡可等同志到582团采访。

志愿军65军反击作战胜利后,赵先友烈士的师政委陈亚夫升任军政治部主任,专向第二次赴朝采访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后巴金同志多次到张振川团队采访,并了解英雄事迹。张振川除介绍全团指战员英勇杀敌的战况外,还把赵先友烈士视死如归的情景说给巴金。作家激动不已,随后又亲赴赵先友生前所在的6连采访。当时任师文化科科长后任该团政治处主任的王文清,也接待了巴金并介绍了情况。张振川刻意强调,巴金曾到很多部队进行采访,之后才写出小说《团圆》。

     至于谁最接近银幕中的“王成”,影片导演武兆堤已辞世,拥有解释权的只能是原作者巴金。
1991年夏,65集团军为了宣扬英雄事迹,发扬英雄传统,决定在赵先友烈士所在团的营区为烈士建立雕像,约请巴金和张振川分别题词、撰写碑文。旋即,部队派人前往石家庄叩开老团长的家门,责无旁贷的张振川欣然挥就800字的碑文,但听到求他引见巴金老人时,却感到为难。从战场上与巴金匆匆话别后,长达40余年再无来往,张振川担心年逾九旬的作家忘记当年20多岁的小团长,就想到了老领导、原总后副政委李真将军。
14岁就扔下放牛鞭参加红军的李真将军,在朝鲜战场曾任63军188师政委,1960年在65军任军政委,后任总后副政委,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的将军健在时,记者曾到将军官邸拜望。

拿到李真将军和张振川将军引荐信的团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当即赴上海落实“题词”。上海文联接待人员得知戴秀斌的来意,便将他介绍给巴金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李小林,她说:“父亲快90岁啦,身体不好正在住院,而且手有点发抖,写的不一定流畅,往碑上刻怕不好看。我先跟父亲商量一下,再答复你们。”翌日,李小林告诉戴秀斌,父亲看了你们转来的信很高兴,听说你们来更加高兴,说还能回忆起你们部队的番号,也记得李真政委和张振川团长。他还说,我到过你们部队和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最后,李小林将写有“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1991年8月20日”的题词交给了戴秀斌。
翌年8月,在以出产熏肉制品而闻名的赵先友生前所在团驻地,烈士雕像隆重揭幕。张振川老人向所有来宾陈述了40年前“67高地”火光冲天的一幕…… 

“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赵先友:“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时任志愿军团长兼政委的张振川,在回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时说:1952年秋,“联合国军”无理要求我军撤出三八线以南15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了教训他们以取得谈判桌上的主动,中朝联合司令部发出在战场上反击的命令。我65军在板门店谈判帐篷以南5公里的地方,向敌人据守的“红山包”和“67高地”发动了反击战。副指导员赵先友所在的194师582团2营6连参加了战斗,5连占领“67高地”后,把打击敌人反扑的任务交给了6连。

张振川将军

     10月3日,副连长和指导员负伤撤下后,副指导员赵先友到阵地上继续指挥。敌人疯狂向6连守卫的67高地反扑3昼夜,6连则利用简易工事连续打退敌人17次进攻,组织反冲峰2次,歼敌562人。到第三天,敌人又集中了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2辆坦克和3辆喷火坦克掩护下,分五路以集团冲锋的队形,涌向67高地。战斗到仅剩赵先友和刘顺武时,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阵地,要求团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后来情况危急,他不顾自己5处负伤双目失明,仍由通讯员刘顺武搀扶着与敌人顽强地战斗。

敌人在坦克和喷火坦克掩护下冲上我军阵地,在用大量飞机轮番轰炸,并以炮火和喷火坦克喷得我阵地一片火海。战斗到被敌人包围时,赵先有用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张振川团长说:在团观察所看到,赵先友、刘顺武与敌人拼杀的身影,后来响起一阵手榴弹声枪声,马上阵地就沉寂下来。仗已打红了眼,6连在阵地上的战士已全部壮烈牺牲。我问过二营长王守忠情况,又和炮兵团指挥员和坦克团冯团长简短商量后,立即定下反击决心并报赵文进师长批准。反击部队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分两路进攻并最终夺回阵地。

当我反击部队占领阵地后,发现赵先友烈士和从贵州刚参军的通讯员刘顺武已牺牲,刘顺武仍紧紧握着冲锋枪。而他们面前则躺着十几具敌人的尸体。那次战斗结束,赵先友被志愿军总部批准为特等功臣,6连荣立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守若泰山的钢铁连”,十九兵团还给刘顺武等八位战士记一等功。

      赵先友的家事身后事/特功六连“新兵”赵绪文、赵新民

乐亭县庄头东村靠近滦河口也靠近李大钊故乡大黑坨村,1947年10月,18岁的支前模范和民兵队长赵先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滚滚铁流中。陈连华与赵先友幼时便共同玩耍,直至长大成人步入洞房,眼下腹部刚刚隆起,丈夫却要离家远行,她内心并不情愿。但申明大义的陈连华还是含泪送走了丈夫。参军后,在枪林弹雨里穿行,赵先友参加过滦东、新保安、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很快被提升为班长、排长、团掌旗员。因表现机智勇敢、英勇善战,曾三次立功。194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模范党员。在开赴安东途中,故乡庄头距离京山线上的昌黎站仅几十公里,赵先友竟然不知道自己有了儿子,不知道儿子已能满街乱窜,直到喊出最后一声“开炮打吧”!

赵先友牺牲后,年仅23岁的陈连华经不住炸雷轰顶般的打击,当即精神失常。当地政府将陈连华送往保定治疗,虽有医生悉心救治,但生活仍不能自理,儿子赵绪文就留在了年逾古稀的奶奶身边。两年后陈连华出人意料地康复,便继续照养孩子赡养婆婆。1970年,年轻的赵绪文辞去税收员的好差事,来到父亲生前所在的连队。此后,赵绪文不仅入党提干,还被石家庄陆军学院挖走,成为授业解惑的教官。现在,转业回乡的他又成为一名检察官。而孙子赵新民也步父亲后尘,从北京军区射击队来到爷爷生前所在的特功6连,连年立功受奖后又被保送到军校,毕业后继续留在连队,担任少尉排长。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翠欲滴的青松下,烈士排列齐整地长眠于此。赵先友烈士的墓碑,矗立在纪念碑左侧第一个墓区内,前边紧邻的便是家喻户晓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陈连华曾由孙子搀扶,从乐亭来这里向丈夫说说家事。
他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烈士纪念馆里,摆放着他的大照片。1954年,县人民政府在他的家乡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他的故居门前挂上了“功勋卓著”牌匾,还赠与“人民功勋”的锦旗。老师长赵文进离开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岗位,老团长张振川解甲归家后,相约结伴来到乐亭,向“王成式”的部下缓缓地行了军礼,并到医院看望了正在住院的英雄妻子陈连华。

赵先有烈士

赵先有烈士塑像

第3个回答  2017-02-15
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无论是崔永元编导的电影传奇,还是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的文章,王成的原型有好多位。究竟谁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王成和他所在的部队在那里?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里的王成和电影里的王成还不一样,小说里的王成是一位普通人物,电影里的王成经过编导再创作,变成作品的主要人物,并喊出了震撼人心的经典台词:“向我开炮”!
从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巴金的小说及题词等来看,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1953年3月,时任全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巴金作为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带领18位文艺工作者来到朝鲜前线,在朝鲜采访工作了7个月。期间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将军,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开城前线和65军志愿军将士在一起。1953年9月,巴金又一次来到开城,并和志愿军战士一起过国庆节。 这两段生活深深留在了巴金的记忆里。
1961年7月,巴金创作了小说《团圆》,在1961年8月号《上海文学》发表。1963年由作家毛烽和电影导演武兆堤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在全国公开放映。
“王成”是巴金的小说《团圆》中的一位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30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小说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更为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那么,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谁呢?
张振川曾任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他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中有过这样的回忆(张振川,1923年10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板桥镇,1939年参加八路军,1951年入朝作战任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回国后入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任师长、军区作战部副部长、省军区副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1983年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记得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65军第582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很多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我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号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8年后,巴金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
张振川将军还谈到他亲眼目睹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
那是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11师向赵先友所在6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6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做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6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8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应该是特等功臣赵先友。上世纪90年代,65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从电影里看,英雄儿女里的王成是于树昌烈士。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壮举来源于杨根思。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节时,编剧毛烽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创作剧本时,查阅了很多报刊资料,他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洪炉,笔名卢弘。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和新闻工作约50年)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281.2高地前沿的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近几年很多媒体发表文章,说“王成”还活着,说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但《英雄儿女》的编剧、王成的扮演者和当年战场指挥员确认定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22期,以寻找“王成”为题报道了蒋庆泉的事迹。文中说,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人同归于尽。洪炉根据《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于树昌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位最初触动洪炉写下“向我的碉堡顶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1928年,蒋庆泉出生于辽宁锦州松山新区大岭村, 1952年入朝,是第一批轮换部队。蒋庆泉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广为传播,人们以为他已经牺牲,并准备为他报功。然而,后来在“联合国军”交换战俘人员的名单中,却出现了他的名字。
石岘洞北山的战斗结束后,蒋庆泉被美国人俘虏。他先被拉到汉城的医院,后来转到釜山、济州等地的战俘营。最后,蒋庆泉随6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回到国内。
《向我开炮》发表后,全国各媒体反响强烈,《沈阳晚报》《洛阳晚报》《长春晚报》《老年日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相继转载并组织记者采访相关当事人。
2010年6月22日,《长春晚报》记者刘燕宁和张明辉联系到了《向我开炮!》一文的作者洪炉。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采写《向我开炮!》一文的故事,同时也向记者讲述了《英雄儿女》主创时的一段故事。他告诉记者:“王成的人物原型有3位,他们是杨根思、蒋庆泉、于树昌。”洪炉回忆了1953年4月那一场血战之后,朝鲜石岘洞北山上的惨烈景象。
23军的战士已经坚守石岘洞北山一天一夜,敌人已经进攻了3次,作为战地记者,洪炉是在敌人第四次进攻时登上石岘洞北山的。他说:“战士们在挖工事时根本没法下铁锹,因为沙土下就是敌我两军阵亡者的尸体,层层叠叠。这时从陆洪坤、谷德泰两位步行机员口中得知,在敌人第三次进攻时,有位叫蒋庆泉步行机员被敌人包围在了碉堡里,他通过步行机指挥炮兵向他所在的碉堡开炮,而且在战斗之后,战友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大家都认为蒋庆泉牺牲了。于是我根据对这两位步行机员的采访写出《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
在大家都不知道蒋庆泉被敌人俘虏的时候,23军政工机关还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可在当年5月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洪炉那篇文章随之夭折。
两个月后,洪炉所在的军中又出现了一位叫于树昌的英雄。在守卫281.2高地战斗中,我军战地仅剩下于树昌一人,为了消灭敌人,他在步行机中喊出“向我开炮!”。后来,洪炉和战友根据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一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字直接取自《顽强的声音》,由《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我成了《向我开炮!》的执笔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传奇》节目中还对我进行了采访。”洪炉说:“如果蒋庆泉没被俘虏,他可能成为功臣。”
对于人们对蒋庆泉是王成原型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一事,洪炉说:“其实王成是个虚拟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这和《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这部小说中王成的人物形象是不丰满的,只说他勇敢地牺牲了。为了让这个人物丰满起来,电影的编剧毛烽和长影的导演武兆堤首先想到了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杨根思在阵地上仅剩自己时,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让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毛烽和武兆堤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他们找到了通讯《向我开炮!》。洪炉说:“我认为王成这个人物形象是杨根思、于树昌、蒋庆泉的英雄形象的集合。”
2000年以来,洪炉撰写《关于王成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文章,寻找从没见过面的蒋庆泉。2004年,洪炉在央视《电影传奇》节目中说《向我开炮》的原型叫蒋庆泉。
《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 (刘世龙,1930年出生于安徽萧县,1939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西南艺术剧院、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长影演员,主演《英雄儿女》《刘三姐》等影片40部) 却有不同观点。刘世龙在2010年10月25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王凤阳、邱瑞贤采访时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报告文学里的原话,不是为了戏剧编出来的,所以才能打动观众。王成的故事是真有其人,他的原型是一位叫于树昌的志愿军战士。于树昌牺牲后,排长孙绍军和记者把他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向我开炮》,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由周扬和郭沫若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志愿军一日》里面。近几年来,有些人说王成的原型还活着,王成的原型有好几个,我觉得这是亵渎历史上真实的英雄。起码,在我们拍片的时候,王成原型只有一个,就是于树昌。刘世龙还回忆导演武兆堤在拍《英雄儿女》选择男主角王成时,提出要刘世龙出演这个角色。刘世龙表示:“请导演放心,我一定演好,”说完打起背包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等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3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有了英雄的气质。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仔细阅读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反复体会导演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人们都敬而待之。单是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刘世龙就吃尽了苦头。到了实拍,刘世龙就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都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了多处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修鬓角,刘世龙顾不了胳膊上已烧成的多处水泡,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过去,这样两遍下来,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了,刘世龙对此不声不响,下来敷上一点红药水,就算没事。
对谁是王成原型这个问题,《英雄儿女》的编剧、作家毛烽(毛烽,河南省武陟县人,1923年12月出生,1938年1月入伍。历任23军新闻干事,军文工团副团长、军政治部秘书处长、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云南思茅军分区副政委、昆明军区文化部长等职。创作《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剧本)也赞同刘世龙的看法。毛烽2003年7月26日接受《沈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始写这个剧本时,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保留过两个厚厚的《志愿军一日》通讯集。 它可不是普通的一本书,而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其中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我。23军73师218团步话员于树昌在参加281.2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支援,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战斗到了12时,敌人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的向于树昌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团长孙斌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接着,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成群的敌人,同魔鬼同归于尽。读此,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间脱颖而出——从呼叫炮火支援,直至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不加任何虚构,把于树昌的事迹搬上银幕。由于记者洪炉的通讯《顽强的声音》因蒋庆泉被俘没有发表,毛烽在写剧本时不知道蒋庆泉这个人物,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昌。
当年于树昌所在师副师长,281.2高地战役指挥员之一谢长华(谢长华1917年出生,湖南省浏阳人。1952年1月赴朝参战,任23军73师副师长。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在2010年10月9日在丹东风云网上发表题为《王成的真实形象——真实英雄于树昌》的文章,回忆了于树昌的牺牲经过:
1953年6月29日,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奉命对石岘洞北山地域281.2前沿西北两无名高地之敌实施攻击。我来到218团指挥所。和团长孙斌、政委许城一起研究了进攻方案。6月29日22时10分,在我强大炮火猛烈急袭敌阵地后,敌阵地一片火海。通信连一班步话机员于树昌同志,一次次地向团指挥所报告战斗情况,要求炮火支援。在炮火猛烈支援下,连续打退了敌整班整连的6次反扑,打死打伤300多敌人。天亮之后,敌人的反扑更加频繁猛烈。敌炮火把整个阵地上和阵地前沿的土块都翻了个遍,这时,阵地上其他同志全部阵亡,北无名高地的战斗,就靠于树昌一个人沉着地指挥、调动炮火,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把敌人打得懵头转向,搞不清我阵地上到底有多少兵力在坚守。到中午12点25分时,敌人一个多连的兵力连续反扑,向于树昌所在的地堡围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我们千方百计的数次增援都未成功,我炮火向敌阵地猛烈射击,但也没有阻挡住敌人的反扑。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在团指挥所的耳机里,听到英雄于树昌连声急促地大声呼喊:“快打呀!敌人包围了我的地堡!快射击!猛打!猛打!打我的地堡!”“炮兵同志,开炮呀!别管我,向我开炮吧!”“猛打呀,敌人上了我的堡顶。”“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地堡,开炮!向我开炮!”“首长,同志们,永别了!英雄跃出地堡,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嘣……,耳机里传出一声爆声,接着一切声音都沉寂了。 我和孙团长、许政委都睁着火辣辣的眼睛,看着北无名高地于树昌拉响手榴弹爆炸起浓烟的方向,当即拿起电话筒,大声喊道:“全线所有炮火,急袭山腿,狠狠地打!”随着话音,所有大炮一起怒吼,刚爬上山的敌人,顿时被葬入冲天的火海中。我方复仇的炮火,在黄昏之前一直未停止射击。于树昌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鼓舞着我军将士,他的英雄事迹,为我军塑造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同志,那是千真万确的。
2010年6月26日上午,在长春同仁医院住院的蒋庆泉接受《长春晚报》记者陈玉峰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原型是志愿军战斗英雄于树昌,但在一次战斗中我被敌人包围,确实喊出了‘向我碉堡顶开炮’,我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任何一名战士都会这样做!”
在住齐齐哈尔解放军某部军史馆,笔者看到了王成原型于树昌的英雄事迹,王成的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的部队就驻守在齐齐哈尔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采访了解放军住齐某部政治部主任李华上校。据李华主任介绍,住齐某部是一支有着关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其前身为坚持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的红16师,1943年2月组建的新四军7师沿江支队,。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临朐、胶东保卫战,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王成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团被誉为“王成团”,是这支部队的两个主力团之一,作战英勇无畏,表现出色,打了许多大仗硬仗。1953年夏季在朝鲜战场281.2高地战斗中与敌人反复争夺,歼敌2000多人,被23军通令嘉奖。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产生了于树昌这样的英雄。于树昌牺牲时22岁,遗憾的是这位英雄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军史馆前的于树昌的雕像是根据王成电影里的形象塑造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1-29
电影《英雄儿女》当中,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其主要原型之一就是蒋庆泉。 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