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躬耕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西畴躬耕”是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典故。“畴”读作chóu,意思是“田地、田野”, “西畴”就是指西边的田野;“躬耕”是指亲自耕种。

陶渊明

    其出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中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句子,翻译过来就是:农民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野上去忙于耕作。

    “西畴躬耕”这一典故就是写陶渊明隐居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人们经常会把陶渊明的“西畴躬耕”与姜子牙的“碧溪垂钓 ”一起使用,以此表现对闲适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西畴躬耕

碧溪垂钓

    


     关于陶渊明的生简述如下,这个有助于理解陶渊明“西畴躬耕”的前因后果。

    陶渊明(365-427) 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最初过的是中小地主的生活。从“弱年逢家乏”“弱冠逢世阻”可知他的家庭已经没落,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知他早年受过儒家很深的影响,从“少时壮且厉”可知他那时也有一种豪气。

    29岁到41岁,是陶渊明的中年,这是12年矛盾的生活。他做过几次小官,也出过几次门,出门的原因多半是由于职务。  因为受了拘束,看不惯许多事情,便常常“拂衣归田里”。归田之后,却往往又因为生活的关系,再出仕,再痛苦,再回来。就这样过了12年。

    在陶渊明35岁那年(399)有天师道徒孙恩的起义。陶渊明曾经参加过刘牢之镇压孙恩的军队,官军纪律很坏,使东南一带人民遭了浩劫。陶渊明心里很痛苦。和孙恩的起义同时,桓玄在长江上游建立了新的政治中心——江陵。陶渊明对桓玄抱有幻想,便曾到过江陵,这是他三十六七岁的时候。但他不久也幻灭了。桓玄后来打到建康,接受了晋国的“禅让”,改国号为楚,当了皇帝(403)。桓玄建国二年,被刘裕消灭,名义上又恢复晋室(404)。陶渊明这时在家居丧,过田园生活。

    又为了生活的关系,“耕植不足以自给”,他又出仕了,这是他最后一次出仕,就是当了彭泽令。这一年是405年,即桓玄失败后的第二年,桓氏余党正被杀戮。就陶渊明政治倾向上和政治关系上说是危险的,所以做了80天的官,便找了点儿借口,以后再也不出来了,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矛盾摇摆的生活。

    《归去来兮辞》就是他这样的生活的总结。《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是贯穿在他的很多作品里的。这时他41岁,从此到死,有22年,是完全过躬耕的生活。经过火灾,“一宅无遗宇”,他尝到了“老至更长饥”的苦处,也体验到了“饥者欢初饱”的实况,他过着“晨出肆微勤,日夕负禾还”的劳动生活,也领略了“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的劳动乐趣。最后,他在“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中死去了,他活了63岁。



一字一句不容易,如果帮到请点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