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脉络怎样的

如题所述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在对现代城市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从对城市社会进行改造的思想导引下,通过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和城市空间的组织,逐步地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界定了城市规划学科的领域,形成了城市规划的独特认识和思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所担负的作用。要认识城市规划的思想,应当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去探讨,发掘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动力因素。这里仅就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角度,围绕着《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文献来予以认识。这两部文献基本上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以此而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框架。 1. 《雅典宪章》(1933) 在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得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的。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建筑师所制订的,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1920 年代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在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一次会议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其中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的变革。1933 年召开的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 31 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雅典宪章》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它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但很显然,《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雅典宪章》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而且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深远。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并提出“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也应该说,《雅典宪章》所提出的 32 功能分区也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的做法在城市组织中由来已久,但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显然是产生于近代理性主义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决定现代建筑运动发展路径的思想基础。《雅典宪章》运用了这样的思想方法,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了分解,然后对各项活动及其用地在现实的城市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揭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改进的具体建议,然后期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式将这些已分解的部分结合在一起,从而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这个模式就是功能分区和其间的机械联系。这一点在柯布西埃发表于 1920-1930 年代的一系列规划方案中发挥的最淋漓尽致,并且在他主持的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的实践。 现代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承继了传统规划对城市理想状况进行描述的思想,并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认为城市规划就是要描绘城市未来的蓝图。这种空间形态是期望通过城市建设活动的不断努力而达到的,它们本身是依据建筑学原则而确立的,是不可更改的、完美的组合。因此,物质空间规划成了城市建设的蓝图,其所描述的是旨在达到的未来终极状态。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学的思维习惯出发,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因此也就敢于将巴黎市中心区来一个几乎全部推倒重来的改建规划。《雅典宪章》虽然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该宪章所确立的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 33 三者的交通网”;此外就是“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序的发展”;“建立居住、工作、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从《雅典宪章》中可以看到,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订规划方案,而这些规划方案的内容都是关于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它鼓励的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 七十年代后期,国际建协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于 1977 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有关官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而且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正。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 34 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在考察了当时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遍布全球的状况之后,《马丘比丘宪章》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国家和洲,并以此来指导建设。而这些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从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 40 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以后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尤其在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的城市改造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一些未改造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则又相当的冷漠、单调,缺乏生气。对于功能分区的批评,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方法,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而最早的批评就来自于 CIAM 的内部,即Team 10,他们认为柯布西埃的理想城市“是一种高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他们提 35 出的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以及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六十年代的理论则以杰克布斯(J.Jacobs)充满激情的现实评述和亚历克山大(C.Alexander)相对抽象的理论论证为代表。《马丘比丘宪章》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 1933 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 1977 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六十年代以后,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在二次大战期间逐渐形成、发展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五十年代末被引入到规划领域而形成了系统方法论。在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革命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范型转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最早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的规划研究当推开始于美国 1950 年代末的运输-土地使用规划。这些研究突破了物质空间规划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过分关注,而将重点转移至发展的过程和不同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调整与整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之上。自六十年代中期后,在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经麦克劳林(J. B. McLoughlin)、恰得威克(Chadwick)等人在理论上的努力和广大规划师在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城市规划运用系统方法论的高潮。《马丘比丘宪章》在对这一系列理论探讨 36 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规划就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与城市系统相协同。 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戴卫多夫(Paul Davidoff)在六十年代初提出的“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概念,就成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基本的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它多种价值观,而应当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广大的市民尤其是受到规划的内容所影响的市民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规划部门要听取各种意见并且要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决策之中,成为规划行动的组成部分,而真正全面和完整的公众参与则要求公众能真正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之中。1973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通过的宣言,开宗明义地提出:环境是人民创造的,这就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城市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城市规划立法和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步骤。《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 37 工”。 雅典宪章:1933 年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文件。中国1951 年出版了这一文件,中译本名为《都市计划大纲》。 主要章节: ·定义和引言 ·城市的四大活动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 ·工作 ·游憩 ·交通 ·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总结 雅典宪章的影响:是对19 世纪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较为系统的总结,重视现代城市功能,批判那种追求“纪念性排场的效果”的规划思想,把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空间艺术构图中解脱出来,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它所阐明的思想及提出的许多具体原则,在以后几十年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1977 年12 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 38 马丘比丘宪章。 与雅典宪章的比较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1.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在 21 世纪,人类将全面对一个越来越城市化的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是不同的,但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全球性议题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1)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 60 亿,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表现在人均物质消费的程度(如汽车的拥有率)。传统的发展方式带来环境后果,一方面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森林)将会逐渐耗尽,一方面是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危及到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人类发展的环境后果最终扩展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如酸雨、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受损),开始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在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全球 21 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 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根据《我国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