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人们的发型和头发是怎么剪的?

如题所述

1、先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2、秦、汉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3、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隋、唐、五代

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5、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宋代女子朝天髻发式

6、辽、金、元

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7、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代丫鬟发式

8、清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汉人已经没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汉人原有形象的权利。满族的发型,亦因此而改变,逐渐形成了,清朝特有的发饰和文化。

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称之为牛尾,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发式。

民国以后,西风东渐。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国人的发式越来越倾向简洁,但更注重美学特征,渐渐发展为现代各式各样的发型艺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4

在满清入关之前,汉人一律都是束发。是长的,但是到了年纪就必须束起来,束发读诗书嘛。

留多长这个要取决于个人头发长的速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实只是相对而言的,头发长太长古人还是会打理的。

一般孩子年幼时会行一次剃发礼,长大后就根据个人需要了,一般会保持在适当长度方便束发。外面通常会带纶巾,网巾或者帽子,非常儒雅漂亮。

满清入关后,大肆屠杀汉人,剃发易服,大多数剃光,只在脑袋后面留两小挫,叫作金钱鼠尾。后来慢慢就变成半阴阳头,到满清后期才变成现在电视里常见的泡面头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0

咚咚28150124

< 问题列表

中国各个朝代人们的发型和头发是怎么剪的?

主回答开门见山地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其中的发式演变也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特征。

●先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仰韶文化时期的披发式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俑)

殷商戴帽箍男子发式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

殷商戴高冠的男子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

殷商剪发梳辫男子发式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西周双笄发式

(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玉人)

战国梳双辫女孩

(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铜人)

战国梳垂髻孪生姐妹玉舞人

(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玉人)

战国时期楚国女人发式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 )

●秦、汉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秦代武士发式

(陕西秦兵马俑馆)

汉代女子椎髻发式

(云南晋宁出土青铜器)

汉代女子髻发簪花

(四川成都出土陶俑)

汉代女子双鬟步摇发式

(据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魏女子大十字髻发式

(西安草场坡出土伎乐俑)

西魏双丫髻发式

(陕西汉中出土彩绘陶女俑)

●隋、唐、五代

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唐代双螺髻发式

(湖南省博物馆藏女侍俑)

唐代乌蛮髻发式

(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三彩釉陶女俑)

唐代女子双垂髻发式

(新疆吐鲁番出土《李棋仕女图》)

五代女子高髻簪花发式

(敦煌莫高窟壁画)

五代女子峨髻发式

(江苏扬州出土木俑)

唐代女子回鹘发式

(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女子双丫发式

(湖北武昌出土)

唐代女子双鬟望仙髻发式

(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壁画)

唐代女子单螺髻发式

(新疆古墓壁画)

唐代女子垂髻分肖髻

(西安博物馆藏)

唐代倭堕髻发式

(陕西历史博物院馆藏)

中晚唐女子髻发眉饰发式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宋代女子朝天髻发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以工代殿彩塑宫女)

宋代宫女高髻发式

(山西晋祠彩塑)

●辽、金、元

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辽男子髡发

(《契丹人狩猎图》)

契丹人的发式

(《卓歇图》)

契丹人形象陶俑

(首都博物馆藏)

金代男子,好以辫发为时尚之式,男辫垂肩,女辫盘髻,这是男女辫发的不同特点。

金代男子垂肩发式

(《事林广记》插图)

元代虽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这种发式,我们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均可见到。

元仁宗婆焦发式

元代扎巾髻发式

(山西洪洞应王殿壁画)

●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代丫鬟发式

(云南大理出土陶俑)

●清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汉人已经没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汉人原有形象的权利。满族的发型,亦因此而改变,逐渐形成了,清朝特有的发饰和文化。

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称之为牛尾,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发式。

清代男子鼠尾发式

清代男子猪尾发式

清代满族女子着旗装,其发式为旗头。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清代满族女子的旗头(清人《贞妃常服像》)

着旗装的一代名伶孟小冬

末代皇后婉容的母亲爱新觉罗·恒馨

民国以后,西风东渐。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国人的发式越来越倾向简洁,但更注重美学特征,渐渐发展为现代各式各样的发型艺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