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何处,又有那些历史事件?

如题所述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来自于《孙子兵法》,意思就是将军在外面的时候,君主在家里就少叨叨,叨叨多了人家就很反感,人家也不会听。将军心里就会想,你能行的话,你来指挥啊!不能的话,就趁早闭嘴!这个就是现在的解读!也是适应了当时战场的需求,毕竟战事瞬息万变,君主在遥远的京城,实在是不宜做遥控指挥。





一个代表就是汉代的周亚夫,他治军比较严格,军队上的事情就是将军说了算。有一次汉文帝去视察,到了门口就被拦下了,汉文帝生气地说我是君主,给我让开!士兵说没有将军的命令就不能进去。直到士兵通报了,周亚夫出来接,这才让汉文帝进去,这还受到了汉文帝的嘉奖,这个是不是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表现呢?


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岳飞北伐的时候,宋高宗要求他班师回朝,他就是拿这句话告诉同僚及下属的,坚持着北伐,直到宋高宗的十二道才将其召了回去,这个就是最典型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例子。回去了以后,还告诉人家高宗立自己的侄儿为君主,这个是不是就在那里告诉人家,人家就是生不出儿子来!你说气人不气人?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个事情就要看人,要是汉文帝的话,那就是可以的,要是宋高宗,那就是不可以的。所以,将军治军的时候也是要看君主是不是吃这一套,要是不吃的话,那就完蛋了,例如岳飞。你觉得岳飞是不是死在这个事情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4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起源于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后期第一个说出这句话,并且做出相应决策的人,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司马司马穰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将军出征在外可以随机应战,不必事先请示或者等待皇帝的命令,再进行作战。首先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播都不方便,在边境一旦发生战争,如果等到将军写信去请示皇帝,在等皇帝和大臣开会,完了后再回信给将军,这时候边境的战争可能又会有变化。


第一个运用“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司马穰苴。在齐景公的时候,领国一直骚扰不断,且齐国场场连败。作为统治者,齐景公很是忧心,身为臣子的晏子推荐了司马穰苴,于是齐景公便召见了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对军事上的见解非常得齐景公的欢心,便任命其为将军。但是这个时候司马穰苴因自己出身低微,为稳定军心,安慰民心,让齐景公派监军,随他一起。齐景公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出自己的宠臣庄贾担任监军。随后司马穰苴便和庄贾相约第二天营门口集合出发。第二天,司马穰苴早早等候在军中,庄贾却因朋友相送,迟迟归来。司马穰苴非常生气,随后按军规处斩了庄贾,庄贾即使找人报齐景公求救,使者持节来到军中,司马穰苴也未改变决定。


“文景之治”曾出现在军队中军人只听从将军的将令,对于皇上的诏令不听的事件。大家都知道在西汉有个“文景之治”,在这期间有一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周亚夫,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门,在军营里汉文帝驾车直入,将军和他下面的官兵骑马迎进送出,接着到了“细柳营”,此营中的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弓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入。然后先导就对将士说天子即将到了,欲让他们打开大门,但是守卫军门的都尉回并未开门,而是由门卫便通知周亚夫,周亚夫确认后亲自来迎接,天子才进的大门。


从以上的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古时候交通和信息传播不发达,在战场之外的皇帝是不可能遥控指挥作战的,因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只要当时的皇帝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结果一般都是皆大欢喜的。

第2个回答  2019-11-24
出自于《孙子兵法》。据说后期第一个说出这句话,并且做出相应决策的人,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司马司马穰苴。
第3个回答  2019-11-24
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指的是文景之治时,汉文帝慰问官兵时和周亚夫发生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19-11-24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起源于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