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吞并琉球,李鸿章的哪些致命弱点导致他不敢选择对日开战?

如题所述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人多地少,天然就有向大陆扩张的倾向。但是一千年来,日本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力量实在太过强大,根本无从下手。

1868年,日本的长州藩、萨摩藩等联合推翻幕府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日本实现有史以来首次彻底的统一,国家实力得到空前加强。

1872?1879年,日本逐步吞并琉球,把琉球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琉球国王被抓到日本本土,彻底否定了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期间琉球国王曾派使者来中国求援,但遭到清朝的拒绝。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水手在台湾遭到杀害,派兵入侵台湾,杀死原住民一百多人,史称牡丹社事件。此事震惊清廷,但最终在英国“调停”下,清政府承认日本的行为属于“保民之举”,并赔款50万两白银。

1876年,日本派两艘铁甲船打开朝鲜国门,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是自由之邦,与日本平等,开放通商口岸等。实际上否定了朝鲜是清朝藩属的地位。

1886年,北洋水师镇远、定远等四艘大型战舰访问日本长崎,上岸游玩的清朝水兵与长崎市民和警察爆发冲突,十多名北洋水兵被日本人杀害,酿成“长崎事件”。李鸿章闻听此事立马震怒,差点下令炮轰长崎。但此事最终和谈,赔钱了事。

从以上四条事件,可以看出,日本是在逐步试探清廷的反应。先是最外围的藩属琉球,然后是清廷眼中的“化外之地”台湾,再是清朝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然后直接挑衅北洋水师,层层相扣,步步紧逼。

“长崎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他三件事都是事前谋划好的。“长崎事件”爆发后,日本也是顺势而为,也成了试探清廷反应的一部分。

但是试探的结果是,清廷选择了“息事宁人”,竟然全部忍了下来。这进一步唤醒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最终在1894年因争夺朝鲜控制权为导火索而爆发了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前的二十多年,清朝海军的实力明显比日本更强大,为什么清朝没有选择与日本开战?

第一,五服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用五服的眼光看待整个天下。

西周时期推行“五服”制度,包括甸服(周王直接治理的地区为王畿)、侯服(王朝所封诸侯)、宾服(方国刚属周朝者)、要服及荒服(皆为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日本对琉球、台湾的侵略,李鸿章认为那是化外之地,没有必要为了那些地方得罪日本,所以选择了忍。

“长崎事件”中,日本杀了十多个北洋水兵,导致李鸿章震怒,差点下令开战。明显与对待琉球被侵略的态度不同。一个藩属国琉球的分量竟然不如十几个水兵,可见,中国自古以来的五服观念还是深深地影响了李鸿章的决策。

传统文化曾让中华民族领先世界,但因为缺乏理论创新,终于过时了。

二,清廷内斗。

历朝历代朝廷为了更好的控制大臣,维持皇权稳固,都会适度纵容大臣之间的内斗。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属于洋务派,一直受到顽固派、清流、帝党的攻击和拆台。帝师翁同??等人不顾国家利益,为了打击李鸿章不惜大肆鼓吹中日开战。

李鸿章在朝廷内的地位并不稳固,时刻需要提防政治对手的攻击。这导致李鸿章对待中日开战的问题比较慎重,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客观上刺激了日本的野心膨胀。

三,李鸿章等人虽然早就认识到日本的侵略野心,但妄想通过建设北洋水师来震慑日本,没想到反而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

四,根本原因是落后。

1868年以后,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和日本。但是武器上、经济上,中日并没有太大差距。中日的差距主要在思想文化上和制度上。

日本从思想上开眼看世界,大力引进西方文化,推行全盘西化。制度上,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现代财政制度、兵役制度等,能够把全国之力集中办大事。当时的清朝则是一盘散沙,调动能力很差。

有了以上四方面,清朝不提前对日开战,最终在甲午战争被迫在不利的情况下选择开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