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模式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北京四合院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空间模式。

"出入躲闪"、"高地错落"可以概括传统四合院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其中,"出入躲闪"是讲平面关系,"高低错落"是讲立面关系。四合院中正房和厢房之间,是以正房为中心,厢房要躲开正房,闪在两旁;正房与耳房之间,耳房是正房的陪衬,它在平面上要退足尺寸,使正房以及它的附属物抄手游廊有足够的空间;厢耳房作为厢房的陪衬,尺度更小,而且要让开游廊。它们基本是按照正房--厢房--正房耳房--厢房耳房这样的顺序来确定房间的地位和尺寸的。在四合院的外宅,则要突出宅门和垂花门的地位,宅门要得到充分的强调,倒座应处在衬托的位置;垂花门也应得到充分的强调,游廊要处于陪衬的位置。凡是在平面中得到突出和强调的建筑,在立面中也应得到相应的突出和强调。这种突出和强调,一般是根据尺度的增减体现出现的。

不难看出,正房在台基、柱高、进深诸方面都占着绝对优势,所以体量最大,最显赫;其它厢房、耳房、厢耳房,都按不同的因素,构成不同的高度和体量;大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使得这两道门也得到了充分的突出。在一座宅院中,尺度最高、体量最大的是正房,是建筑群体的中心。正房高于(大于)厢房,厢房高于(大于)耳房,宅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构成主次分明、坐落有序的空间格局。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从立面尺度的构成去考察,都会展现出一种固定的、有条不紊的空间组合模式;而这种组合模式又给人一种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韵律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