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如何避免这种局限性呢?

如题所述

其实这是思维的惯性,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几乎大多数人在看待问题时都会从自身角度或者是自身经验出发谈问题。只能看到自己对待问题的看法,我可以理解为,相比之下,感性的占比会比理性更多。加以换位思考、从自身之谈的小局面扩大到普遍甚至是提出问题者的角度之谈的大局面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3
人类就是主观的动物啊,只不过有共情心大小的差异。就好比你发烧难受,你的妈妈再心疼也无法替你去难受。她有过经历,所以理解。若是没经历过呢?人,本就不需要被所有人懂,也不需要懂所有人。
第2个回答  2019-06-03
人大部分就是这样的,因为在做事或想事的时候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真的能做到为他人着想还是少的吧,除了亲密的人很难做到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啊...因为别人的经历以及感受,你都无法体验到的,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就也不算是一个问题吧,也没有必要解决不解决的,可能有的时候自己那么做了都意识不到呢。
第3个回答  2019-06-03
我们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一生所能经历的事和人,包括想象都是有限的,而且都只能是我们自己的。当然也有很普遍性的问题,那也是普遍的真理和道理可以诠释和理解的。可是如果道理可以让人们的心情释然舒服,那就不需要去倾诉了,我们买本专讲怎样做会怎样、怎样做会怎样的书籍去看就好了,那就不会有无助、孤独和陷进深渊的感觉了。
第4个回答  2019-06-03
当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喜欢某种事物时,我们会在现实中不断搜寻信息来印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果然如此’心理定势。若是愤怒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让暂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也就是说:你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