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学家将视频「放入」大肠杆菌?

如题所述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1

发表在Nature这样的杂志上,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讯作者是大犇George Church,不但名声好,而且特别会玩媒体,能帮Nature吸引流量。而且存个gif,给高中生5000刀每人summer school做个小实践,非常寓教于乐。但是工作的科学性本身…不客气地讲,毫无卵用。

DNA存储其实这两年新闻也不少呀,作为synbio的一个小分支,其实走的非常远了。现在DNA可以很低成本地合成非常大的片段。与其设计520个小片段分别导入细菌,为什么不直接合成一个包含同样信息的大片段,一次性放进去呢?对于细菌DNA大规模的改造,直接合成DNA去替换原有的DNA,一定是比一个一个进行engineering要来得方便、便宜、高效得多。其实连Church实验室自己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年初的对大肠杆菌遗传编码的改造,就是基于DNA合成和替换,而不是使用CRISPR甚至更古老的MAGE对DNA一个点一个点的修饰改造实现的。

不要以为能在细菌里存个gif就了不得了。直接用DNA存储效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这个idea最早也是Church lab开始做的,2016年能够无损存储22MB。同一年,巨硬公司、Twist和华盛顿大学的合作项目走得更远,可以用一根铅笔尖大小的DNA存储200MB的信息,而且可以无损读出!

第2个回答  2017-11-21

这个想法我本科都有想到了,只不过没条件去研究,可惜。。。我还想过记忆是不是以DNA序列的形式储存的,不过显然不是,要不然脑细胞跑个电泳会发现很多杂乱没规律的片段。。。没具体看这个的文章,不过想想,无非是几个要点:插入的片段不能影响别的基因,不会碰巧被胡乱表达,不会被剪切掉。可惜目前没什么实用价值,插入复杂,测序也复杂,也许以后能发展到很简单的就能插入,随时可以迅速测序,像刻DVD和读盘。

技术和概念感觉都不算新,看到标题我还在期待更fancy的技术,结果只是CRISPR基因编辑+测序。不过目测他们用的编码和纠错方法会有点意思。但不管怎么样人家做出来了,而且做得还蛮干净的。毕竟生物是个有想法容易,但实现是另一回事的领域。这种非常有噱头的工作感觉不愧是Nature的风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