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策客见赵王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相同之处?。

如题所述

游说中都采用象比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策的背景是齐威王执政初期的事。

齐威王于公元前357年即位执政,当时整个齐国政治腐败不堪公卿骄纵。士大夫们骄奢淫逸、尸位素餐,轻擅国权,整个国 家已经政令不通,官员之间相互勾结,盘根错节。


在这种弊政之下,士大夫擅权,国君也是不好当的,也还得看士大夫的脸色行事。可见齐威王即位之初,并非是一个振 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君王,朝权全部被一些公共大臣把持,其本人也是在大夫擅权的政治夹缝中苟且图存。


为了掩人耳目而逐步获得实权,他装作“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1]《史记·滑稽列传》)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是,齐威王并不是真正沉湎于酒色,而是在“酒色”的外衣下物色一些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谁愿上前劝谏,就意味着谁是不畏死的忠臣,可为肱股),从卿大夫手中夺回治政之权。


齐威王执政第九年([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老权贵基本死光,于是齐王准备大刀阔斧治理国家弊政。他向左右了解地方官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邑(今山东东阿)的大夫是最好的,即墨(今山东平度市南)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邑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原 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 大官们都说阿大夫是好官。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 臣“皆并烹之”。(此事也见于《资治通鉴》)


就在本年,一个琴师——邹忌,以奏琴来比喻治国之理(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章亦是象比术,不过有机械类比之嫌,不合逻辑故不作深究),得到齐威王的赏识。齐威王立刻起用邹忌担任宰相,为了避免贱不摄贵,封邹忌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侯爵(封“成侯”)主持齐国改革,以期治理齐国政治上的慵懒腐败的积弊。


之前的策文《成侯邹忌为齐相》,我们接触到的邹忌是一个心胸狭窄、喜欢搞阴谋诡计的人,事实上这只是他个人安身立命的一种正常反应。


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全盘否定邹忌这个人。 邹忌这个人,在历史上为亦是齐国一代名相,其政治改革的功勋不逊于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


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各位的是,要 评价一个人是很难了,如果只是拿出前面邹忌陷害田忌来作为焦点,邹忌是一个十足的奸臣,倘若将其一生的事迹全部列出,你又会发现,他之对田忌所做的事情, 不过是一个有志于干大事业的人在奋斗过程中一些不起眼的小小铺垫罢了。不这么做,他何以能稳固宰相的地位?不稳固权位,又何以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邹忌当上成侯之后,要一下子将王公大臣盘根错节的关系理顺也绝非易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齐国的弊政也不是三两天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

鉴于齐国时弊的情形,邹忌想到了一个治理弊政的办法——广辟言路。邹忌打算号召,发动国人针砭时弊,指出社会问题和朝廷工作的不足,发动市民揭发朝廷官僚贪墨行为。


但是,齐威王在此问题上是否有同样看法,还是个未知数。于是,邹忌打算对齐威王展开试探性的游说。

鬼谷子曰:“其言无比,乃为之变”。“象”带有试探性,那么合对方的意则可以就此加强“象”的说辞,不合意马上就换一套说辞。对于那些沉湎酒色的君王,象比术是最为安全的讽谏方法,当时的淳于髡(“一鸣惊人”的典故出于此人对齐威王的一次讽谏)和邹忌都善长此道。

以上就是这一策的背景。


“邹忌修八尺有馀,身体昳(yì)丽。”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仪表俊美。周代,一尺合今23.1cm,八尺,大约一米八四的样子。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对他的妻子说:“吾孰与徐公美?”我跟城北美男子徐公相比,谁英俊?


妻子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你太英俊潇洒了,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邹忌不相信,又问他的妾:“吾孰与徐公美?”我跟徐公比,谁美?


妾说:“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


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坐下交谈时,他就问客人说:“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比,谁英俊潇洒?


客人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可不如您英俊潇洒!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一番,自认为不如徐公,又对着镜子照了照,觉得相差很远。晚上,睡在床上,心里琢磨着,认识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人有求于我。


根 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邹忌终于为自己日思夜想、如何游说齐威王接受“广辟言路”找到了游说的入口。就是采用“象比游说术”!

象比术要“设象”、“比辞”,以通俗易懂、让对方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象”是从哪里来的?

所 谓的“象”,实际上都是从生活中浅显易懂的小事中来、从历史典故中来。

“象比游说术”的核心,就是用身边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用历史中的片段来类比以佐证 你要说明的道理,或者杜撰一些显而易见的寓言来简化别人的思考过程。


游说最关键的特点是目的性强,不管是用类比也好,用比喻也好,还是用寓言也好,都是要 为你的目的服务。我们常常听一句话,说“历史是小女孩的辫子,任人编扎”,虽然事实只有一个,之所以不同的人能给出不同的解读,大概都是为了“游说”的便 利。


这一策中,发生在邹忌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让他有了“象”的原材料。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便都说我比徐公美。这就是设“象”。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大臣没有不害怕得罪大王的,全国人民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从我个人的遭遇来推理,大王所受的受蒙蔽晓得有多深!这是“比”辞,类比。


邹忌讽谏的核心是“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他是由己及国,现身说法,让齐威王意识到一个个体容易被蒙蔽,国君也会被蒙蔽。齐威王可能立刻会想到不久之前“阿大夫和即墨大夫事件”,深表同意于是称“善”。(因时制说,针对特定时事来构造讽谏说辞;选准讽谏的时机也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6
没有研读过这两篇课文的内容,所以不太清楚,他们之间到底有何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