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演化过程

信字从古到今是怎么演化而来的?(资料)急!!!!!

xìn

造字法:会意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许诺,发誓。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与古陶字形相近。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在现代商业社会,“诚信”是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而重要的人格品质:言己所思为“诚”*  ;践己所诺为“信”。



1、 文言版《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 


2、白话版《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讣,这是古文写法的“信”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9
《说文解字》:信,诚也,释诂诚信也。从人言,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晋切。言必由衷之意。
信字的甲骨文不可考,但是在正式的金文信字产生之前,便有相当于信字的甲骨文存在,就是“辛”。因为古人在送信的时候,往往在信中加上一些东西来表示其意义。比如送上故去人的头发,表示吊唁,送上辣椒花椒等物,表示断绝来往。辣椒花椒油辛辣之意,故而信的甲骨文形式是辛字。同时,送信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于是辛便代表了信。
一直到金文时期才产生了独立的信字。然后慢慢演变扩大其含义,列入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再后来 有放任的意思。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关于这个字还有很多可讲之处,打字太痛苦了 先这样吧。。。
第2个回答  2008-10-31
没人知道的!除非是个语言学家!


xìn 〔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8
信字从人,表示用语的主体是人,从言表示人之所言的诚实度,这在现在看来,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歧义在言上。说言是从干从口,是口中有舌,为控制言不由衷,避免摇唇鼓舌,所以在舌上加一短横作指事符号,方能做到言而有信。这个解释似乎免强。有的金文和篆字已经很清楚了,作成人+口就是从人从言省,理解成口上舌就没由头了。实际上从言省,应视为口上辛。舌在口内到不了口上,凭口舌、气息说话用不着怎么象形,会意就是了。我们要作口上辛释义倒是在情在理。辛是五味杂陈需要品尝,本来信与不信,又怎么传话怎么言语,本是事在人为,倒是诚与不诚、信与不信,谁也不好断定。因为或信或言都是中性字,所以古人造这种字的本义,就是让人辨识分析,严防上当受骗呀!
第4个回答  2008-11-08
zvbbbbbbbbbbbbbbbbbbbbbbbbfvb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