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和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题所述

随着课改地推进,一线教师已从当初的无所适从,慢慢转变为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贯彻“课标”的理念。我也一直在尝试用“课标”的要求指导自已的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正在逐步弱化。
一、加强了情境性,减弱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成了课堂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我统计了一下,在《河南省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赏析》一书中,刊登了30篇教学设计,其中有24篇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从所听的各级各类的教研课来看,也基本是以创设具体情境引入新课为主。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创设的情境大都是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在新课开始学生就能够集中精神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这一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情感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考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是枯燥的,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正是这一影响,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受到了许多教师的推崇。那么随着创设情境的增加,学生丢掉了什么?情境的创设真的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吗?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最独特的吸引力莫过于当学习者通过冥思苦想解决一个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感,而要获得这成功感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创设情境有点迁就于学生,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就避开,久而久之,学生再碰到一些不感兴趣的问题时也会放弃,而不是去潜心研究。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时能够积极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碰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思考探索。如,我听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测量呼啦圈周长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测量时大都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很高,当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部分学生不够积极;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有一部分学生光看,不再动手。测量时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还需要进行稍复杂的计算,学生由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原因开始打退堂鼓了。实际教学中,数学学习总会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甚至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总会面对枯燥的数字。如果教师仅仅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而没有引领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兴趣只能是表面的,浮燥的,而不是自发的,持久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