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讲课的时候觉得听懂了,为什么一做题就不会了?

如题所述

初、高中里数学难度逐步加大,讲课的进度也越来越快,导致很多数学本来还可以的学生,慢慢地出现了掉队现象。而且数学这么学科是最怕掉队的。原因一,一旦掉了队,势必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原因二,数学掉队了很难补上去,即便能补上去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原因三,数学掉队,为了补数学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其实很多学生数学成绩的掉队不是某一次的数学成绩太低开始的,而是从老师讲课时,学生明明感觉听懂了,但是自己做题时却不会做开始的。相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数学老师讲课的时候觉得听懂了,为什么一做题就不会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原因一,因为课堂上课时间有限,有的一节课45分钟,有的一节课40分钟,但是有的课时的知识点比较多,或是难度大,导致老师只能把讲课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没有时间去做练习来让学生知道这些新知识点怎样用。

原因二,老师虽然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讲透了,学生理解掌握了,而且老师也把教材上的课后练习当堂练习了,但是课外辅导书上题目和课本上题目的难度差较大,学生还没有培养出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导致课外辅导上的题目不会做。

原因三,学生的听懂了,和考试大纲要求的掌握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头脑里的听懂了往往只是会“模仿”了,而考试大纲中的掌握,是理解并且能熟知其所以然。

针对以上这些原因中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

一、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听懂后,一定要做些题目来练习下,以便知道这些知识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

二、在做题的过程中要顺便查漏补缺,养成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逐步有序的训练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题时,可以尽可能的尝试“一题多解”来训练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也要努力去尝试“多题一解”来提升自己整理知识、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还能帮助自己真正的理解透、掌握透所学的重点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老师讲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被老师带着走,是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会了这道题,但其实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等到我们真正开始做题的时候,没有人进行思路的引导, 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第2个回答  2021-01-18
老师讲的是基础知识,一般不会很难,但是题目是有变化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来解题,所以不能变通运用知识,那题自然就不会就做了。
第3个回答  2021-01-18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说明自己理解的还并不是特别的透彻,只是单纯地懂了表面上的知识,还是应该多加练习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