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皇陵守陵人依然存在,这一职业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

如题所述

古代人特别信奉风水,坚信祖坟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子孙后代的福气,寻常人家都会尽所能找块好地方安葬先人。

而皇陵的风水更是关乎龙脉、关乎江山气数的大事,更切实关乎皇帝身后的富贵与荣耀,与我们当代人认知的“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去”不同,古人可是坚定的认为好的风水有利于投胎于富贵人家,身前富贵不够,死后也要带着一堆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入棺,以便于死后继续养尊处优的生活。

所以古代各朝都会大修皇陵,一般皇帝生前就会选好自己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劳民伤财的修建地宫,煞费苦心的设计机关以防盗墓,不仅如此,还会安排专人世代看守皇陵,是为守陵人。

清朝比较特殊,因为女真起源于关外,顺治一朝才入关统一中原,所以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的先祖陵墓都留在了关外,即盛京三陵,位于抚顺的清永陵(努尔哈赤先祖及父亲等墓地)、位于沈阳的清福陵(努尔哈赤墓地)与清昭陵(皇太极墓地),而入关以后的皇帝则分别葬在了唐山的清东陵、保定的清西陵。

而清朝皇陵守陵人群体,也在入关前后发生了改变,入关前的守陵人为“国戚舅姨子孙”,听着挺怪的,到底说的是什么人呢?简单来讲,就是皇帝舅舅、姨母这些娘家亲人的后代,与皇家血脉最为亲近的外姓人,盛京三陵的守陵人基本就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舅舅、姨母的子孙。

清永陵、清福陵的守陵人主要出自努尔哈赤的舅父子孙—喜塔腊氏、姨娘子孙—萨克达氏及伊尔根觉罗氏;清昭陵守陵人则增加了皇太极的舅氏子孙叶赫纳喇氏、姨娘子孙乌拉纳喇氏及乌拉瓜尔佳氏。

满清入关后,顺治葬入清东陵、雍正葬于清西陵,关内皇陵格局已定,守陵人也变成了爱新觉罗家的子孙,宗室子弟守皇陵的第一人就是雍正的十四弟胤禵,雍正对夺嫡对手都是挺腹黑的,但胤禵毕竟是一奶同胞,便派他去守皇陵,趁此饶他一命,也让他远离皇权中心,没有夺位的可能,让八王党余孽死了拥立胤禵之心。

纵横猜测,守陵人之所以从娘家亲戚变成了爱新觉罗家后人,是因为入关之前爱新觉罗家子孙人数较少,可用的还都在行伍之中驰骋沙场,所以守陵就交给了最亲近的外戚,等到入主中原之后,爱新觉罗家子孙昌盛,自己家的祖坟还是自己人去守最为妥当,但毕竟皇陵环境艰苦,比不得外面的花花世界,尤其是养尊处优的皇家子弟更不愿意远离皇权去守陵,所以清朝一般都是犯错受罚、被贬斥的皇子才会被派去守皇陵。

1912年,由隆裕太后出面,代表溥仪宣布退位,宣告清王朝统治的结束,逊帝和平退位,让中华大地免遭一次战乱之苦,也为清朝皇室换来了一系列的优待条件,其中第一项《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第四条: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所以,溥仪退居紫禁城的日子里,他祖宗的皇陵都是国民政府派兵把守的,守陵人工资自然也是国民政府买单,连光绪皇帝陵寝修建的费用,国民政府都承诺会照价买单。

1924年,冯玉祥无视国民政府优待条件,武力驱赶溥仪等皇室成员离开紫禁城,后修改了优待条件,每条都改了,唯有“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有民国酌设卫兵保护”一条未改,可见冯玉祥这样的人物对先人陵寝还是敬畏的。

可惜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年月里,你方唱罢我登台,谁的承诺都没有用,清朝皇陵脱离清朝皇室的掌控后,护陵大臣就已名存实亡,不是自己的祖宗谁会认真看守,即使是后来的爱新觉罗子孙看守皇陵,朝廷监管不力,自己生活落魄也难免要向祖宗借几个钱花花,更何况外人驻守呢,所以监守自盗,伙同外人贩卖陪葬品事情屡见不鲜,1928年孙殿英更是明目张胆的炸了清东陵,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溥仪等满清宗室眼看祖宗陵墓被盗也只能提提抗议,大清朝都亡了,守陵人存在又能如何?

最后的最后,溥仪都没能葬进皇家陵寝,只能在清西陵墙外长眠,也不会再有皇陵守陵人了!

如今清朝的五个皇陵都成为了开放景区,守护皇陵、传承文化的重任就交给景区的工作人员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6
首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加大了对于文物和古代建筑的保护,皇家陵园也在保护的行列中,随着旅游景点的不断开发,这些陵园全部都有国家进行统一的维护和保护,守陵人已经不被时代所需要。

其次,清末军阀混战,最终清王朝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军阀为了补贴军费盗墓的事情屡见不鲜,连王朝都已经不复存在,这些受命于皇家的守陵人自然就随着王朝的消失彻底成为历史。
第2个回答  2020-04-06
因为朝代灭亡之后,时局非常的乱,很多守陵人会盗取墓中的东西,久而久之就被禁止了,从而没落。
第3个回答  2020-04-06
皇陵守陵人一般都是皇亲贵族的亲戚,最后由于大清的灭亡,导致溥仪都没能葬进皇家陵寝,因此就没有了皇陵守陵人。
第4个回答  2020-04-06
清朝灭亡之后,随着满清皇族的没落,他们能够拿出来守护皇陵的钱也越来越少,这使清朝皇陵只有很少的人守护,到了建国后守陵人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