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商品

如题所述

6.2.1 信息商品的概念

6.2.1.1 信息商品的形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商品的定义可以看出,商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按照商品的定义,信息商品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要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个方面的需求。

(2)要具有价值。

(3)能够用于交换。

例如,房屋中介信息具有房屋买卖双方的查询、买卖、选房等使用价值;产生一次房屋买卖,其房屋中介就会因房屋中介信息而获得报酬;房屋中介信息用于房屋买卖活动,只有用于交换才能获取价值。

6.2.1.2 信息商品的性质

作为一种商品,信息商品除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如价值与使用价值、稀缺性、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等)外,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

(1)信息商品是一种体验商品。所谓体验商品是指在使用之前,是无法知道其价值大小的,只有在使用之后,才知道其价值的大小。信息商品作为体验商品,人们在使用之前由于不知其价值大小,从而生产商无法确定其价格,但是如果使用了就不必再购买了。因此,信息商品的定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比其他商品的定价更加困难。

(2)具有高固定成本与低复制成本。在信息商品的研发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积累、生产设备投资、中试投入以及市场风险等。而复制信息商品却非常简单,一旦第一个信息商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

(3)使用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个体不能阻止另一个个体消费该种商品,而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个体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个体的消费量。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特点。信息商品的复制成本非常低,由此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一般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来实现信息商品的排他性,如专利权、著作权等。

(4)时效性。信息商品的时效性包括内容与传递过程的时效性。内容的时效性是指信息商品的内容对于特定的使用者来说,只在特定的时间内有效。信息商品的时效性决定了信息商品被使用的强度,时效性越强,被使用的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6.2.2 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6.2.2.1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指的是信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也就是信息商品用途的大小。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分为主观和客观使用价值两个方面。主观使用价值即信息商品的供求双方根据经验或测算得到的信息商品使用后可能产生的效用。客观使用价值是信息商品使用后真正产生的效用。它可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

6.2.2.2 信息商品的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因此,信息商品的价值凝结于其中的生产该信息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消耗来衡量。

根据信息商品价值的定义,要计量某信息商品的价值量,就必须计量该信息商品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计算一般商品价值量的衡量标准的是简单劳动,但是用简单劳动来计量信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合适的,因为信息商品的生产不是简单劳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通常的做法是将复杂劳动通过一定的比例系数换算成简单劳动,如以一定的简单劳动为标准,把信息生产的劳动消耗标准确定成一种系数(如强度系数、复杂系数、弹性系数),再以一定的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经历为基数,根据各种学历和资历,对信息生产人员分别确定各种劳动量的参数,学历和资历越高,相应的系数越大,其高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也相应较大。

信息商品的货币形态价值量的计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其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如在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需要将生产信息商品的复杂劳动时间换算成简单劳动时间,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如什么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复杂劳动转换简单劳动的系数如何确定等。

6.2.3 信息商品的成本与构成

信息商品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性,由此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能以极低的边际成本进行再生产。在再生产过程中,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不变成本比可变成本重要得多,它在商品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假定固定成本为F,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c(常数),因而边际成本也为一常数 H,产量为q,则企业的总成本函数为

C=F+cq

由此可求得平均成本(AC)函数为:AC=c+F/q

从平均成本函数可以看出,当企业产量q增大时,平均成本AC下降,也就是说,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越少。由此可以看出,在可变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平均成本必然越来越接近于边际成本MC或单位可变成本c。

针对信息商品而言,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都是影响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如有线电视、光纤通信和芯片等信息商品,其固定成本相当大,而要连通一个额外用户的成本(即可变成本)就相对低得多。在软件信息商品的生产中,可变成本几乎没有,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将会越来越慢。由此可见,在可变成本非常小的行业,虽然固定成本可能不太大,但规模经济效益也是很明显的,这在软件行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对于信息商品来说,其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不断下降,价格也能够随之下降。

6.2.4 信息商品的价格机制

信息商品价格是信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信息商品的价值是其价格形成的基础,信息商品的价值决定了信息商品价格的形成和构成,信息商品的价值特性也必然会导致产生信息商品的价格特性。

价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产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产品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消耗)为基础,而不是以某企业的劳动消耗为基础。信息商品的价格是指信息商品价值在信息市场上的货币表现。信息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以信息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商品价格具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作为信息商品交换的依据;②测度信息商品的稀缺程度;③作为信息商品运行中的信息指令。

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变化与市场供求变化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作用和联系。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信息用户就会提高消费,增加购买,而生产者则会缩减生产,减少供给;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信息用户就会节约使用,降低购买,生产者则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一般通过价格而非行政手段来调节生产活动与购销活动。同时,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制约市场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生产总量增加时就会使其价格降低;反之,则会使其价格上升。

信息商品的价格在反映其价值时比物质商品更为复杂。对于一次信息商品而言,它是通过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劳动产生出新思想、新原理、新设计、新方法、新工艺转化的科技成果,由于在其寿命周期内,不需再生产就可以满足多次需要和使用,其价格主要取决于信息产品效用价值或效益价值。

对于二次信息商品而言,由于它是在已经积累的一次信息商品基础上进行生产的,是对一次信息的整序、综合和精炼,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由指定的机构一次性生产加工,其他机构无需重复生产就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进而实现多方共享。二次信息商品的生产过程不像物质商品那样按某一标准重复加工,但同一类二次信息商品生产的难度是相近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定型的,持续时间是均衡的,消耗基本上是相同的,投入与产出的联系是确定的。为此二次信息商品的价格标准就可以按照类别计算其生产成本和消耗,并综合考虑劳动时间来制定。

信息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信息用户的影响。信息用户本身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智力条件,尤其是信息用户本身的创造性劳动对信息商品在消费过程中效用的实现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信息商品对于不同的用户从中获得的实际效用是不同的。信息用户在购买或消费信息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成为确定信息商品价格的基础和依据。

信息商品的价格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信息商品生产的成本、生产的难易程度、供求关系、用户的支付能力、市场的垄断程度、信息市场的环境和特性等。这些因素有时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不是经常性地起作用,且不是内在的本质上的作用,因而不能成为确定信息商品价格的基础和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