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如题所述

认为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的同志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和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在功能和地位上都是不同的,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 业也应该是一种特殊的企业。这种意见值得重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法律上属于全民 所有,并由政府代表人民进行管理。因此,它的特殊性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考虑到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导作用,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数量较 多的现状,为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除了少数企业(如有些自然垄断性质、公益 性质、军工性质的企业)要继续国有经营,不宜或不能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外,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是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包括有些国有小型企业改制后成为非国有 企业)改革,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的。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也有一个 分类指导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要不要“四自”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看法。反对企业成为独立商品生 产者和经营者的人当然反对企业“四自”,有些赞成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人 也不同意“四自”的某些内容。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不应再提“四自”,说自主经营的“ 自”,是指经营者,自负盈亏的“自”,是指所有者。四个“自”说的不是同一个主体 ,是无法组合到一起的。我不同意这种意见。“四自”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主体呢?我认 为是的,即都是指企业。①自主经营是指企业要有经营自主权,而不仅是指经营者要有 经营自主权。传统企业中有党委、管委会、职代会和管理人员,公司制企业中有股东会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他们都有自己的经营管理权,而不只是经营者才有经营自主 权。②自负盈亏也是指企业,即法人企业用自己的财产对盈亏负全部责任。那种企业自 负盈亏中的“自”是指所有者的说法过于笼统甚至是似是而非的。所有者当然要负盈亏 责任,事实上改革前所有者也是负盈亏责任的,不过是作为所有者的国家统负盈亏。企 业自负盈亏正是针对统负盈亏提出来的。自负盈亏不仅涉及所有者的利益,也涉及经营 者和广大职工的利益,我们要建立起一种机制,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自负盈亏。③自我 发展也是指企业,即企业要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从来就 是要发展企业的,问题在于企业不能自我发展,因此才提企业自我发展的要求。④自我 约束也是指企业。企业经营者当然有个自我约束问题,但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等等也有这个问题,而且企业自我约束和经营者自我约束的机制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所以,说四个“自”无法组合到一起是缺少根据的。还有人说,实现企业“四自”是要瓦解国有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实,只要是 真正的企业,都要实行“四自”的,资本主义企业要“四自”,社会主义企业也要“四 自”。不实行“四自”企业就不可能搞活。当然,不是说企业“四自”了也就搞活了, 搞活企业要多方面做工作,而实行“四自”则是起码的要求。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 企业在生产关系上有区别,而社会主义企业实行“四自”并非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产权改革,而这个问题也是长期有争议的。党 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产权清晰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以后争论仍时断时续。有 人不赞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不赞成产权要清晰,不赞成企业产权改革。反对产权 改革的意见甚多。例如,有一种说法:中国国营企业的产权是明确的,不存在清晰产权 问题,主张产权清晰就是要实行私有化。还有一种说法:中国国营企业的效率问题,说 到底是个能否真正狠抓管理的问题;产权清晰与效率关系不大,甚至无关。按照这些意 见去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深入,也建不起现代企业制度。所谓产权清晰与效率无关的说法是违背历史和违背现实。诚然,私有制和公有制都 会出现产权清晰的问题,产权清晰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高效率。但决不能否认产权清 晰的必要性,不能否认产权清晰是企业普遍有效率有活力的前提之一。对于“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应该全面理解。鉴于不少企业存在以“改 ”代“管”,以“包”代“管”和管理滑坡现象,必须强调管理和狠抓管理,反对那种 以改革代替管理的现象。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另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加强企业管理就 能达到搞活企业的目的。如果真像有的同志所说,国营企业的问题只在于国家干预多和 企业管理差,那么解决问题只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加强企业管理就行了,还有什么必要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应该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中,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党的十 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就作为企业改革的要求提出来了,有的明确提出,有的实际上已经提 出,而产权清晰则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新提出来的。为什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清晰呢?这是因为,在此以前,国有企业改革 是以两权分离理论为依据的。但仅仅实行两权分离达不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自我制约的要求。最明显的是做不到企业自负盈亏。企业在没有财产权的情况 下,怎么能自负盈亏呢?这样就仍旧只能国家统负盈亏。企业不能自我盈亏,当然也就 难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即使企业自主经营也难完全实现,政企分开也做不到,政府 又是老板又是婆婆,势必政企结合而难分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清晰是研究总结国内外企业演变历史的结果,是认识 深化的结果,是思想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要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 正的企业,还必须找到恰当的形式。实践表明,股份制是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种好 形式,股份合作制是改革国有小型企业的一种好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 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 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并指出: “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 ,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 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也是改革实践的总结。对于股份制的性质也有过长期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股份制姓“私”不姓“公”, 姓“资”不姓“社”,一种意见认为姓“公”不姓“私”,姓“社”不姓“资”,一种 意见认为股份制本身并不存在姓“私”姓“公”、姓“资”姓“社”的问题,它的社会 性质要由谁控股来决定。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 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结论。国有股份制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好于非股份制企业。尤其是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经验。主要是(1)初步理顺了产 权关系,向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的方向转变。(2)实现投资主体多无化、分散化。( 3)依法建立了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初步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4 ) 进行资产重组,推动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不过,迄今很多股份制企业很不规范,国有独资公司偏多,公司中国有股份比重偏 大,尤其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不合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对国有大中型 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确保 出资人到位”,“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些 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这样做,才能使国有企业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建成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真正的企业。股份合作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创造。它把合作制与股份制结合起来,既保留 了合作制中劳动联合、按劳分配、劳动者直接参与管理等优点,又吸取了股份制筹集资 本、产权清晰、分散风险等长处,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符合小型乃至 中型企业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方针以后,各地加快了放 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到1997年底,一些地区的小企业改制面已达50%以上,有 的地区超过90%。在很多地区,股份合作制是改革国有小型企业的首选模式。以上说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改革国有企业的一种形式,决不是说这是唯一的形式 。我国地域大,人口多,国有企业的情况也是差别很大,因此,不论是改革国有大型企 业还是改革国有中小型企业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形式,而必然会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各 个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形式,不能搞一刀切。在实行股 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时也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强迫命令,而要从实际情况出 发,采用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健康发展。四、进行配套改革,尤其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 工程。它有许多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心环节,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微观基础 的,同时它的成功也有赖其它方面改革的成功。因此,进行配套改革,也是国有企业改 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任务时,就同时提出了培育和发 展市场体系,包括推进价格改革、改革商品流通体系、发展商品市场、发展金融市场、 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任务,并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 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十五届四中全会根据当前的情况,又把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责 明确的国有盗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法制建设,维护 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减轻负担”等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事实上,党 和政府早就明确了实行政企分开的方针,并一再提出了促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 任务。有些同志举出种种理由说明国有经济不能和不应实行政企分开。其列举的理由或 以偏概全,或似是而非,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经济改革的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成份共同发展。 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一般数量很少的格局,又不同 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为主体、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格局。因此 ,我国不仅要在非国有经济中实行政企分开,而且在国有经济中,也要在绝大多数国有 企业中实行政企分开。这样才能使我国国有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健康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第一,难以建成现代企业制度,企业 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政企不分不仅违背政企分开的要求,也会妨碍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 理科学的要求。真正的企业必须做到“四自”。政企不分就意味着企业不能实现“四自 ”。第二,市场体系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发展健康有序 的竞争性市场体系。第三,宏观调控难以正常进行和顺利实现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调控要以政企分开为前提,政企不分,政府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宏观调 控也难搞好。第四,政企不分,权钱结合,为腐败提供了有利的土壤。这是一些地方和 部门“寻租”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第五,企业难以增强活力,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难以 根治。企业不能实行“四自”,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政企职 责不清,谁都管理谁又都不负责任,则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第六,不利于政府 实现管理现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政企不分,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就缺少重要的前提条 件,也必然会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产生消极影响。第七,难以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企业缺乏活力,政府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都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阻碍作用。 第八,影响社会稳定。政企不分影响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发不出工资也要政 府负责。这在有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对政企不分可能导致 的严重后果和危害有足够的认识。但是实现政企分开是很艰巨的任务。一是由于它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也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而且涉及法制建设等等问题。二是它涉及很多方面的理论问题, 不仅涉及经济理论,而且涉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等理论。三是它涉及到深 刻的利益矛盾。四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找到一条好的途径和办法,能够处理好人员安置 、利益调整等等问题。现在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也还相当严重。1998年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政企分开 ,加大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取得了成绩。但是应该如何估计政府机构改革对政企分 开的影响呢?据不久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对千家国有企业经营者 的问卷调查,对1998年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进展和效果表示满意的仅占8.49%,基本满 意的只66.25%,不满意的占25.26%,这说明,在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上,目前 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妨碍国有企业成为真正企业的问题,一些地方仍沿用多年来政府管 理国有企业的方式管理企业。因此,当问到“通过政府机构改革,企业改制能否实现政 企分开”时,有12.81 %的经营者回答“不能”,58.68%的经营者回答“不能确定”, 仅有28.51%的经营者回答“能”。表明国有企业经营者对实现政企分开的信心不足。针对现实情况,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并提出 “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 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干 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对所有者的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 责任,不得损害所有者权益。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同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 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等意见和措施,认真贯彻这些方针政策,将会推动政企进一步 分开的进程。但是,由于如何实现政企分开以及与此联系的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资产等还 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对于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难度要有足够的估计。 五、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我们进行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改革本身是把生产力从传 统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要使得解放的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发展生产力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则还要通过管理,包括企业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即通常 说的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所以,改革和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关系,应该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不能以改革代替管理,也不能以管理代替改革,在深 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十分重视管理,这样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才能使改革和发 展结合起来。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不少经营好的企业,它们在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实施先进的管理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绩,创造了经验,尤其是在适应和开拓市场, 提高竞争力方面,这是改革以后面临的新课题,一些企业在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 方法、管理手段以及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实行名牌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积累了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十分宝贵的。但是,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显得滞后,一些企 业还出现了管理滑坡现象。根据一些单位的调查分析,企业中管理不严,纪律松驰,组 织涣散,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管理思想落后,经营观念陈旧,决策能力 差,失误多也是普遍现象。这是导致一些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现在企业向经营管理要 效益的潜力确实是很大的,狠抓企业管理确实是会见实效的。为了扭亏增盈,也要狠抓 企业管理。其实,在任何情况下,抓企业管理都是必要的,而在深化企业改革时期,抓企业管 理更有重要的紧迫的意义。这是解决企业面临困难的要求,也是推动企业改革进一步深 化的要求,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保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第2个回答  2015-08-17
  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同时相关责任人要担负法律责任。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就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家属于历史范畴,因而国有资产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资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理解。
  种类: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或依据或角度划分有不同的情形:
  (1)按资产形态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固定资产的流失、流动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的流失、其他资产的流失等。
  (2)按流失形态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是指企业国有资产有形、直接、具体的减少和损失;隐性流失是指企业国有资产无形、间接、潜在的减少和损失)。
  (3)按合理行为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管理者决策失误造成流失、管理混乱造成流失、不正确履行管理职责造成流失等。
  (4)按经营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盲目无意造成流失和明知故意造成流失(盲目无意造成流失是指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盲目决策、盲目签约、盲目争市场、盲目上项目而无意造成流失;明知故意造成流失是指经营管理者明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纪律规定,故意违法违纪造成流失)。
  (5)按流失的渠道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资产评估中的流失、产权转让中的流失、资产处置中的流失、出仓或出租中的流失、股份制改造中的流失、合作合资中的流失、行使经营权和出资权及监管权过程中的流失、企业重组过程中的流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