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女数学家王贞仪的学术成就?

如题所述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言晴雨丰欠辄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气横溢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文章“皆质实说理,为不藻采”。当然,王贞仪最有造诣的还是天文学。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今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王贞仪博览群书,锲而不舍。对古籍中的天文资料她仔细体会,吸取营养。当时一些历书将恒星年同回归年的区别说成了起于汉武帝进行太初改历的时候。王贞仪指出,这种差别并不是起于《太初历》,而是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历书上还说,由于岁差,春分点逐渐东移。王贞仪也指出,这是错误的。岁差引起的春分点移动是西移而不是东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2

王贞仪,出生于1768年,字德卿,为安徽天长人,她是清朝时候著名学者王锡琛的女儿,她的祖父为清朝时候的大官,她在少女时期跟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而且由于她家庭环境非常好,藏书非常丰富,所以,王贞仪所学的知识涉及面非常广阔。那么,王贞仪的成就都有哪些呢?

首先,王贞仪会很多东西,她会骑马射箭,精通星象以及日历的计算,还有对诗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王贞仪也精通医学,而且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数学家。因此,由以上可以看出,王贞仪的成就是非常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她对数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她在数学方面一生的著作主要有《西洋筹算增删》、《重订策算证讹》、《象数窥余》、《重订策算证伪》、《术算简存》、《筹算易知》等等。

除此之外,王贞仪在星象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她关于星象方面的作品有《星象图释》,这本书对当时社会研究星象带来了很大的作用。王贞仪一生的成就还体现在诗词方面,根据历史记载,王贞仪的诗词非常朴实无华,并且感情真挚,流露出了女儿家的各种小情绪,她的诗词作品中,其中著名的有《德风亭诗钞》、《德风亭集》等。以上就是王贞仪一生所有的成就,她对数学以及星象做出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与她相比。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12

一些人认为,岁差可以用“土圭”测得。王贞仪指出,上圭只能测日影,哪能测岁差?岁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测出。在我国何时产生“定气”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古人对日行迟疾没有认识,“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贞仪批评说,这又错了。“定气”开始于北齐的张子信,其后隋代刘悼,唐朝李淳风和僧一行才测得更加精密了。王贞仪这些批评和见解,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使我们钦佩。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吓她。王贞仪更指出,这正是那班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王贞仪的科学成绩正是在同这些谬端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