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后的自白》能延续“日本悬疑片”一直以来的高口碑吗?

各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22年后的自白》不能延续日本悬疑片一贯的高口碑。但这部日本悬疑片电影在演员表演上,剧情改编上,悬疑感的整体处理上,绝对算得上合格偏优秀的作品。

众所周知,亚洲悬疑推理文化,不管文学,动漫画,再到影视剧,日本绝对是亚洲悬疑推理的老大哥,与英国在欧美悬疑推理文化中的地位相当。

日本生产大量悬疑推理的经典作品,比如世界级别的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

《白夜行》就中国没有翻拍了,《嫌疑人x的献身》,日本,韩国,中国都有翻拍过。

与之相反,中国韩国的悬疑推理作品,日本翻拍的数量就比较少了。像韩国翻拍了《全民目击》《毒战》等。

但日本翻拍的中国电影,可能除了最知名的港片《无间道》之外,其它翻拍数量很少。

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呢?

那就是日本这部《22年后的自白》,翻拍自韩国悬疑片《我是杀人犯》。

韩国已经成为继日本后,亚洲另一大犯罪悬疑片的产出大国。日本这次翻拍的韩国悬疑片,虽然并不是韩国最经典的悬疑片,但确实也是部精彩作品。

但韩国那部《我是杀人犯》,原作上有一定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悬疑推理为主,而是韩国擅长的悬疑推理为框架,主要反应现实社会,人性黑暗的反讽故事。

如果要概括一下的话:韩版《我是杀人犯》连环杀人犯李斗石在十几年后,在现在突然出现,但因为长相英俊帅气,出版一本书《我是杀人犯》,不但卖得脱销了,而且还成为社会上众多人的喜欢和崇拜。

所以说,整部电影悬疑感和推理感,实际上是相当弱的,韩版主要就是讽刺人性。

日本翻拍这部电影,可能也是看到这讽刺现实的一面吧。但日本式推理的静态压抑,翻拍癫狂的韩版,只能说将韩版的缺点给放大了。

韩国因为语言文化的原因,悬疑推理片表现往往残忍血腥,再伴随韩国演员不断“阿西八”的台词,大多数演绎是比较夸张癫狂的。

但日本悬疑推理电影不同,和日本爱情片一样,有一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特有东亚文明的物哀之美。

日本悬疑推理片就是这样,大多数人物都非常的冷静,因为日本压抑的礼仪文化,还显得十分翩翩有礼。但当揭开真相的时候,伴随的不是激烈的死亡,便是角色情绪的强烈崩溃。

刨除文化因素,站到戏剧角度,日本悬疑推理片有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但这部《22年后的自白》拍得只能说稍显优秀,因为正是在翻拍韩国癫狂现实时,本土化的“物哀”推理悬疑感,没有做得太到位。

电影整体框架跟韩版是一样的,就是有一名连环杀手,但日本有个设定是国家法律规定,多少年前犯罪的犯人可以不用再追究。

话说这个法律挺奇葩的,韩版是十几年前,日本版则正是22年,不然也不能叫《22年后的自白》。

这个时候,有名凶手就跳了出来,宣称自己是当年的凶手。

由于凶手找相帅气,还出书写出当年详细的事件,与韩版相同,同样变成社会崇拜的对象,粉丝可谓无数。

后来又是被害者的家人要杀凶手,当年的警察接二连三的救下了凶手。

再到后面凶手2号出现,告诉大家他才是真正的凶手,特别是在演播厅那一场打架戏,感觉颇为癫狂和过火。

伴随日本悬疑片常用的冷色调,这种内在的感觉,确实就感觉有点违和,相反韩版就要正常不少,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关系。

最后结局真正引出凶手,再到真凶伏法,其实都不太超过观影丰富的观众的猜测。

所以,《22年后的自白》在悬疑推理感上,相对便要弱上日本经典悬疑片一筹。它最主要讽刺社会现实,但日本加了一些日本电影惯有的人文关怀,相对温暖了一些。

总而言之,《22年后的自白》悬疑感稍弱,表演和故事剧情还是过关且优秀的。但与日本版或者韩国版相比,总感觉缺少一点惊心动魄的“物哀”感,可能这种感觉只有日本人写的悬疑推理片,才能做到吧。

更多关于《22年后的自白》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5

故事首发原创并不是日本本土,较其原版《我不是杀人犯》,韩国版本明显更胜一筹!

日本悬疑电影源远流长,历史佳作比比皆是。轻易评选出个10大或者20大的也甚是轻松,《22年后的自白》,综合来看,进入排名的资格都暂缺,但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不优秀。只能说想承担起延续或者发扬日本悬疑电影风范的重任,略显单薄!

评述电影之前,我们先聊一下:“诉讼时效”。

这也是穿插整部电影的脉络,因为诉讼时效过了,无法追责凶手,又因为诉讼时效并未过,最终又制裁了凶手!

那究竟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意指在不同案件中,权利人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援助,应在案件发生的一定时间内,超过规定时间内,没有寻求法律援助的,则丧失诉讼权利!

但丧失法律权利,并不意味着权利人的其他权利丧失。比如欠债依旧需要偿还,权利人可以继续找债主索赔,但是法院不会主动帮你要也不会为此进行判决。

例外情况:超过诉讼时效以后,权利人提起诉讼,同时被起诉人并未提出诉讼时效过期的抗辩,则法院会支持权利人的申诉!

至于为什么需要诉讼时效?

则很简单,加快案件流转,保持诉讼效率,以及敦促案件当事人尽快行使自己的权利!

现在回到电影本身,既然诉讼时效过了,权利人还可以继续行使其他权利,那为何犯人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呢?

    因为这个电影里的案件,属于刑事案件!

缺少法院的帮助,犯人无法定罪,如果受害者想行使权利,只有自己去亲手杀害凶手。而一旦受害者杀害凶手,反而受害者变成了凶手,这不是悖论,这就是法律!

但对于某些受害者,他们在意的其实并不是这个,以命抵命,也绝不在意!问题是,凶手究竟是谁?凶手在哪?

电影开篇即从这里开始,1995年发生在东京的五宗连环谋杀案,案发以后,毫无进展。任何关于凶手的蛛丝马迹也未获取,转眼间诉讼时效已过,时间来到了2017年!一个叫曾根崎的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自称凶手!

    喜欢看悬疑电影的朋友,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猜测到曾根崎一定不是那个凶手,那曾根崎究竟是谁?最大的可能性只能是其中某一位受害者,唯一的悬念在于是其中哪一位?

当曾根崎念着小说,回忆22年前的案件,“最后”死亡的泷先生时,第一次猜测曾根崎是泷先生的儿子。后来在电视台直播的时候,说牧村还有个妹妹的时候,我以为曾根崎是她的男朋友小野。但在电影进展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小野却跳楼自杀了,一时间疑惑不解!难道我猜错了?

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刻,只能慨叹日本人真是命大,医学技术高超,此处也算是导演刻意绕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只是没想到的是,书竟然是牧村写的!)。

电影情节过半时,突然造访电视台的神秘凶手。第一时间,宣告一切似乎都已经尘埃落定!但,没有人是傻子,凶手更不是,所以这个所谓的凶手一定只是一个“枪手”!

    电影行进到这里,破案与剧情,陷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泥坑里,再难有寸进!曾根崎和牧村设定的以自身为诱饵的方式已被识破。如果凶手不愿意主动献身,这必定是一桩悬案!

诚然,自我承认,我没有在第一时间想到凶手竟然是主持人仙堂俊。

从剧情编辑的角度来说,对于从未现身的凶手,理论上可以安排任何一个剧中角色,充当这个背后真凶。常见的有:“警察局内部人”、“邻居”、“某个时常出现的路人”,而为了让剧情精彩,通常那个被安排的人,一定是露脸极多,却又在一开始绝不会被怀疑的人,仙堂俊无疑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定凶手,再安排剧情去弥补漏洞和完善逻辑,则变得简单很多!

(1)两位采访记者,丢失的仙堂俊家地址的纸条。只有在和曾根崎扭打的过程中,才最有机会被窃走!

(2)曾根崎见仙堂俊之前,去医院见了院长,“一个人受过折磨以后,是不是会把这种相似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这是第二次暗示。

(3)仙堂俊采访过程中,回忆自己当战地记者的时候,曾经遭受过的痛苦折磨,亲眼目睹在意的人在眼前被杀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4)结合仙堂俊喜欢拍照记录的习惯,编剧顺理成章的将仙堂俊设定为最后的真凶!

比较趣味性的是,由于仙堂俊在谋害最后一位受害人时,时间过了午夜十二点,意外的搭上了诉讼时效未过的末班车,其实这里是有漏洞的!

所以最后终结了仙堂俊生命的,依旧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第2个回答  2019-01-18

《22年后的自白》能延续“日本悬疑片”一直以来的高口碑,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片内容多次反转,以及透露出潜在内心深底的邪恶人性,聚焦社会矛盾热点问题,引发社会群众热议,具有一定批判作用。

电影《22年后的自白》根据韩剧改编,早在2017年就已经在日本上映,且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犯罪悬疑片,该影片既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悬疑情节设定,亦有推理案件过程的紧张压迫感,扑朔迷离的案件真相,外界条件极力渲染悬疑氛围,以及人物之间微妙关系及细腻情感表达,多种元素相交织在一起,促使影片达到悬疑片的高标准要求。

故事围绕一件沉沦了22年的连环杀人案展开,先有青年出版杀人自白书为开始,案件再次走入人们视野中,后有发布犯罪视频的蒙面人,承认自己为凶手,事件经历多次反转,既增加了戏剧冲突性,也符合悬疑片气质。正因故事多重转折,人物角色善恶转变使人始料未及,全程情绪随剧情变化而变化,“骗人”招数越发成熟,剧情设定在观众意料之外,男主身份藏的够深,真凶身份更是令人目瞪口呆。

影片全程采用暗黑基调勾勒犯罪场景,侧面烘托犯罪人物内心阴暗,受害者家属内心的沉重苦闷,其实相比故事情节的精彩度,其中透漏出的冰冷人性更加令人难忘,这也是本片叙事手法的独特之处。

一个杀人犯逍遥法外22年,一个人为名为荣誉将犯罪故事写书出版,造成受害家属的二次伤害,一个人仅为钱财之物便自称为真凶,社会群体看热闹行为令人心痛,“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是社会现状。也是矛盾所在,人性竟这般不堪,正义如何战胜邪恶势力的现实问题,杀人犯内心心理扭曲,自己生活不如意,将社会无辜份子拖下水,满足自身变态思想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凸显出人性的复杂,以及内在潜藏不为人知的阴暗心理。包括社会媒体舆论影响同样被抨击,具有社会现实性意义。

电影《22年后的自白》内容虽需一层层剥茧寻求真相,但片名设定却非常通俗易懂,同时照应内容主题,堪称“简单粗暴”。通过影片环环套路,人性善恶之分,极力弘扬邪不胜正这个更古不变的社会法则,我们大众在享受精彩刺激的同时,深思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

第3个回答  2019-01-23

这部电影早在2017年就在日本本土上映了,对于一向以推理悬疑见长的日本电影来讲,翻拍韩国电影还是相当少见的,而这部翻拍自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的悬疑片无论是相较于韩影原作还是同类型的其他电影,都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不能算作是延续日本悬疑片高口碑之作。

从剧情上来讲,电影以两条时间线铺开叙述案件的来龙去脉,两条线分别是2017年,也就是当下,即案件时效期的22年后,也就是扣住了电影的片名,另一条是发生五起连环绞杀案件的1995年,与此同时,围绕这场20多年悬而未决的案件相关人物线索也分成了三条,一个是在22年后坦白承认自己是凶手并出了新书的嫌疑犯,一个是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追查真凶的木村警官,最后就是真正的凶手。

电影围绕着嫌疑犯的自白陈述展开,故事情节以及叙事节奏都维持了日本悬疑片一贯的高水准,电影前半段以蒙太奇的手法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关键情节,故事围绕着警官的妹妹在地震过后来到哥哥家和案件时效性问题亮点展开,这才引出了第六起案件。但在电影的后半段则有着明显的崩坏之嫌,这也暴露了剧本以及导演功力的短板。

在推测真凶的高潮桥段中,只因为真凶随口说出了牧村妹妹当时已经订婚就被定性为真凶,推理逻辑之薄弱简直是不堪一击,经不起推敲。以及真凶的杀人动机竟然是因为看到伙伴被恐怖粉丝残忍杀害,所以就选择用同样的杀人方式作案报复社会,这样的处理方式恐怕很难打动观众,引发共情。在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中,不只是正面人物,反派也应该具有足够合理的动机才能够让故事具有戏剧张力和冲击力。

对于盛产悬疑推理的日本电影来讲,这部电影中的推理过程也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剧情发展上还有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嫌疑。能够沉着冷静连杀五人的真凶在看到有人冒认自己身份后的失控让人难以理解。除去剧情不谈,电影中的人设也不够具有说服力,情绪的发展和改变都稍显牵强。

不过如果对悬疑推理电影很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一看的,毕竟可以看到藤原龙也和伊藤英明飙戏,也是相当过瘾的。

第4个回答  2019-01-22

我认为不能。
《22年后的自白》是改编自韩国的悬疑片《我是杀人犯》,但是说真的,改编后的版本完全不及《我是杀人犯》》的一半好看。虽然依旧用诉讼期为线索,故事情节也确实峰回路转,但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是太过平庸,并且很好猜到结局。


《22年后的自白》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仅7.2分,算不上一部高分电影,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22年前的1995年,东京发生了一起连环绞杀案,共5人遇害,但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从未被抓到,直到该案件即将逾越诉讼期,这时出现了一位自称是该凶手的人,出了一本关于都2年前那场连环案的自白书,不断召开签售会,甚至上电视。不过最怪诞的地方在于,他竟然还因此拥有了大量粉丝,无数年轻女孩不关心过去的惨案,而一味沉迷在凶手的颜值,甚至觉得他“非常酷”,实在是讽刺至极。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日本的著名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在法国留学时杀害、奸尸并吃掉了他的德国女同学,后来经过他父亲的层层保护,他被接回日本,但是最后由于材料不齐全,他被无罪释放,在他之后的人生里,不仅同样出书、上电视,也如影片中的凶手一样,拥有了大量粉丝。


这部电影的最后,真正的凶手并不是一开始出书的人,也没有离谱到是身为男二的警察,要猜到是电视台上的主持人其实很好猜,因为没有导演会莫名其妙的花大量交卷去拍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电影也就到这里索然无味。
看完影片,我没有将该片和日本悬疑片联系起来,它更是完全不能和日本悬疑片的高口碑相提并论。看完影片后我唯一的感想就是人类的脑回路真的很奇怪,一切事物都好像存在即合理,但仔细想想,除了法律以外,我们必须得靠道德来压制住自己邪恶的人性,不然我们就和野兽完全没有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