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2-19

在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经常看到古代大侠们往店里一坐,吩咐店小二上来好酒好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完之后,放下一块银子就走,而店小二往往直接说一句:大爷您慢走,下次再来!随手拿起银子就装起来了,难道这银子不需要清点吗?

银子



古代大侠给人的感觉就是潇洒,不拘小节,自然是不会在乎钱的多少。由于他们都是乐善好施,慷慨大方,一般身上也不会有多少钱财。即便是身上没有多少银两,他们如果吃的满意,还是会大方地留下一块银两,也不去在乎多少。当然,如果给多了店小二自然不会说什么,可是给少了要怎么办呢?在影视剧中,店小二都是拿起银子就笑呵呵地送客,从来没有说去清点银两的重量。



这里面其实有很深层次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各自的钱币,也就是铜钱,严格意义上讲,铜钱才是能够流通的货币,银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在很多朝代甚至是禁止用银子直接交易的,在明清以前,华夏大地上的银两总数都是非常少的,宋朝当年被逼着拿出一千万两白银来换取和平,但整个大宋朝竟然拿不出那么多的银两。即便是明清时期,银两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清朝时期的巡抚,每年只能够拿到150两,可见银两的价值有多大。



在明朝时期,一钱银子能够买8斤上等的猪肉,就算大侠们再能吃,一个人也很难吃够一两银子的饭菜。而大部分银子都是十两、二十五两的,因此,大侠们拿出银两付账,店小二根本用不着清点。




第2个回答  2021-02-18

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们使用银子付账,有大块的银锭,还有一些散碎的银子。小商小贩看到一两银子就知道这买主是个有钱的大主顾,赶快上前忙着招呼。有的客人在吃完饭后随手给了店小二一块碎银子,随即说了句:不用找了。那在古代的时候,店主是傻子吗,他不怕顾客给的钱不够吗?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故称白银,与黄金相对。古代白银是非常珍贵的,普通老百姓甚至没见过这些大锭的元宝。古代的白银重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五十两一锭,有的是十两一锭或五两一锭。由于古代朝代换算单位不同,一两银子大概价值3000元人民币左右,还是很值钱的。




古代的人带上这些碎银子出行实在很不方便,一是重量太重,二是目标太大。于是将大块的元宝直接用利器剪开,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进行交易,碎银子只是为了交易的时候方便而用的。




这些碎银子在流入市场之后,还能把碎银子重新铸成元宝,或把元宝换成碎银子,这个机构就是钱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银行。在钱庄完成这一工作的时候,需要专业的银匠和特定的模子。银匠一般在容器中挖一个小坑,然后把银汁灌在小坑中,这样碎银子就出现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猫腻,银匠店铺在把制作碎银子和重铸碎银子的过程中,有的偷工减料,有的以次充好。




一般来说,古代在用碎银子付账的时候还是相当麻烦的,需要用特定的秤来称重量,还得看成色。像古装剧中看到的到酒店吃饭,拿出碎银子直接走了,这种现象在古代不存在。其中在古代最流通的货币是小面额的铜钱,好算钱又方便携带,看到这儿,你明白了古代的碎银子没有面额,是怎么看值多少钱了吧?

第3个回答  2021-02-19

一些侠客义士进了客栈之后就忙不迭地呼唤店小二切上两斤牛肉,筛上一壶老酒,自斟自饮起来。在酒足饭饱之后,也不问饭菜的价钱,而是随手掏出一些碎银子丢给店小二说小二,结账!而店小二接过碎银子后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并客气地说道客官慢走呢?往往都是掏出四五个碎银子拍在桌子上,所以小二也是乐得清闲,也不会去专门找客官的晦气。而且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0块钱,大家心里大概也就有数了吧?

文学作品一般只会说对故事情节延展有用的东西,而很少会去说对故事情节延展无用的东西。倘若在侠客义士结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店小二对饭菜算账、对碎银子称重、找零等环节的话,会不会显得这些环节太过复杂?会不会显得店家太过小气?会不会也有损侠客义士的光辉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些环节对于剧情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这些真实的场景环节就会在文学作品中剔除,就不会向读者或者观众展示这个环节了。点了三四壶好酒,表示剩下的菜随意上,可见一两银子真的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想想我们现在身上的这点钱,真的是实名羡慕他们了。

就不得不说说当时的银两制度了。根据《宋史食货志》记半斤牛肉,20文铜钱半径烧酒,30文铜钱。一般来说吃一顿饭也就大概有个一百几十文铜钱。而且在历朝历代在民间普遍流通的就是铜钱,很少会收到银子,即使是碎银子,那也是属于很贵重的金属,特别值钱,绝对远远超过饭钱。

第4个回答  2021-02-18

小二,来两斤上好的熟牛肉,再来两坛美酒”,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更为有趣的是,一般能说出这种话的还基本都是些民间风云人物,说得高档一些,那就是所谓的大侠。此外,与这些话语共同出现的往往还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吃完饭后大侠们会将一锭银子放在桌上,然后转身就走,店小二也是从不阻拦。

可这样问题就来了,古代难道真有用银两付钱的习惯,而且一顿饭食真的贵到需要一锭银子才能买得起吗?相信这个问题屏幕前的您应该会有些好奇,所以笔者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看看古代大侠们吃饭都是什么样子。

中国人使用白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银鼻环,公认中国境内最早的银制品。战国时代的墓葬也告诉我们,那时的白银,已被国人用于“武器”“首饰”等各个领域。但“当钱用”的历史,却显然短得多——明朝弘治元年起,征税才开始用银。嘉靖四年起白银大量在市场流通,隆庆元年明朝正式宣布“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白银这才算完成“上位”,成为法定货币。

所以,就算是传说中“大侠很多”的两宋年间,大侠们行走江湖,花钱时也不用白银。比如宋初江湖上的知名豪侠,亦后后来“发明纸币”的一代名相张咏,早年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时,也常接受“粉丝馈赠”,比如仰慕他的汤阴县令,就馈赠给他“万钱”。他在江湖上大杀南北,住过不少酒馆客栈,但结账的时候也是用铜钱。“扔下一块银子就走”的豪迈事儿?那是真没干过!

第5个回答  2021-11-07

众所周知,古代的货币是铜钱和银子。他们购买小件商品基本都会使用铜钱。而购买大件商品的话,会使用银子。我们在观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发现,他们也会使用碎银子来结账,这个碎银子到底是什么呢?

个人在客栈里吃完饭,想要付银子的时候,他便会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拍,然后大声的说一句,不用找钱了,然后店小儿辩会说一句谢谢客官,然后把银子收起来。之所以让客人丢下的碎银子就走,是因为店家会有专门测量碎银子的戥子,那这时候人们就会觉得这样太麻烦了,拿元宝出门消费就好了。

可在这个物价极为低下的年代,要知道拿出去能不能找回来相应的钱财,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会被店家认为是专门来让自己难堪的,还面带微笑的送客人离开。

银子是富贵人家才使用的货币,一般人家只能使用铜钱来付账,所以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本用银子吃饭,一锭银子在古代的购买力是极强的,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就是唐朝时期为例。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由于君王治理得当,那时候的百姓大部分都是衣食无忧的,而且米也非常便宜,只需要花五文钱,就能买一整斗米,而电视剧中那一粒小小的碎银子,就可以买到两百斗米。所以电视剧中的小二,即便从来不清点银两,也还是够的,甚至有些客人给的钱,都超过了他们的饭钱。

其实用碎银子当成货币来进行交易,也是一件十分不方便的事情,因为碎银的大小十分不一致,并且形状也千奇百怪,每次交易的时候都要用秤称一下,其实十分的浪费时间,并且在当时银子十分的贵重,所以还要称的十分的准确。

碎银子的前身是白银,也就是银锭。白银是在元代时期才在中原开始普及的,而在这之前的像汉朝或是唐朝时期,虽然也有白银的使用,但因为还未普及的原因,大部分人使用铜板的会比较多。

虽然银子的价值一降再降,但是当时的经济普遍落后,一锭银子可以吃几顿的昂贵饭菜,更不用说是普通的饭菜,所以饭店的小二判断顾客给的银子是真的时,一般都会欣喜若狂,这是因为当时一顿饭最多几十个铜板就可以,哪里用得到一锭银子。

此外,一般中国古代能去下馆子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较有钱的,所以他们付钱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太在意是不是钱是不是给多了,就算给多了,他们也会当成是小费,不会再让店家找钱给他。能多挣些钱,哪个店家不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