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2-18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

小二,来两斤上好的熟牛肉,再来两坛美酒”,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更为有趣的是,一般能说出这种话的还基本都是些民间风云人物,说得高档一些,那就是所谓的大侠。此外,与这些话语共同出现的往往还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吃完饭后大侠们会将一锭银子放在桌上,然后转身就走,店小二也是从不阻拦。

可这样问题就来了,古代难道真有用银两付钱的习惯,而且一顿饭食真的贵到需要一锭银子才能买得起吗?相信这个问题屏幕前的您应该会有些好奇,所以笔者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看看古代大侠们吃饭都是什么样子。

一,明朝以前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非常大的分界线,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以明朝隆庆年间作为一个主要分界线。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明朝隆庆元年以前,白银是非常稀少的,而且也是非常珍贵的。如果说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影响白银流通的核心原因,就应该是“违法”,说的直白些,明朝隆庆以前,直接用白银当做货币,是要被官府抓起来的。所以就算大侠们敢用,店小二们也是不敢接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盛唐),官员们往往因为贵金属(金银铜)不足而非常伤脑筋,因而当时的唐朝官府曾一度规定,民间禁止一切规模的贵金属交易。至于说如果要用到大额金钱来结算,那么唐朝百姓们一般都是用同样昂贵的丝绸布帛。这里多说一句,唐朝时期的黄金一般都是皇室特供,而白银则主要在达官贵人和豪强富商手中作为礼品流通。

两宋时期是古装剧大侠们扎堆出现的地方,那两宋时期的白银真的这么普遍吗?答案其实也是没有,原因如上,那就是白银根本不够用。根据《宋史》等官方史料记载,两宋年间对于白银的消耗非常之大,原因是除了必要的军备和政务开支外,还要花费大量的白银来向辽国和金国“买和平”!

比如根据《檀渊之盟》的规定,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进贡白银10万两,布绢二十万匹(后来白银追加到二十万两)。再到后面,根据《绍兴和议》的规定,南宋每年要向金国进贡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匹绢。从这儿不难看出,宋朝时期,别说民间大侠们想要用白银来玩这么奢侈的举动,就是那些高官贵人也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因为一旦被金国或辽国发现,那这个每年进贡的数量恐怕又得提高。

二,明朝以后

自隆庆开关始,明朝的海禁政策稍有松动,所以每年从海外会给明朝流入大量的真金白银。根据记载,就是崇祯年间,明朝在澳门每年也会有六千多担即数万匹丝绸出海,而这些带回来的全部都是白银。此外,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曾考证,明朝末期的十余年里,光从日本流向明朝的白银就在七千万两以上。

就别说明朝时期还有其他非常昂贵的特产了,如白砂糖茶叶瓷器铁锅等,也都是通过白银来结算的。因而,明朝时期还是有可能出现民间大侠持有白银的情况,毕竟别说他们,就是普通人手里也会有一些散碎银子。这里再说个题外话,明清时期,银锭的大小是有标准的,最大的一锭是五十两,再往下还有二十五两和十两,至于个位数的基本就没有限制了。

说完银子的流通,再说古代饭食的价格。这里以明朝举例,万历年间的书籍《宛署杂记》曾记载,一钱六分银子就可以买8斤上好的猪肉,四分银子就能买一只活蹦乱跳的肥鸡。而同样明朝的小说《金瓶梅》中还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说是西门庆的女儿女婿跟小妾共九人,吃了一桌有烧鸭烧鸡的高等酒菜,而且还吃了一天,一共也才花了一两银子。

那么白银在古代为何会有如此高的待遇呢?这其实还要从我国的国情说起,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白银产量确实不是很高,起码在古代是这样。根据《白银帝国》记载,我国在唐朝时期,白银的年产量其实只有一万五千两,而在唐朝以前,白银的年产量甚至只有几千两,几乎都是只供给皇室成员。到了宋朝时期,白银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最高也不过八十万两,平均下来每年三十万两都是多的。到了明朝时期虽然还能再高一些,但本土所产其实每年也就是百万两上下,不会再有更多的变化。

最后,古装剧里各路大侠们,之所以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还从不阻拦,那是因为这只是在拍戏。如果要放到正史里,明朝以前的大侠们这么做,只会被抓进官府严刑拷打。而明朝以后,能有这么多钱来吃饭,那也就不会去做大侠了。

第2个回答  2021-11-09

实际上古代人去酒店餐厅吃饭饮酒,就跟咱们如今的人下馆子吃饭一样,假如古时候立即拿出一锭银子,就等同于你如今下馆子吃饭给别人给出一张银行汇票,难题就是你何时下馆子吃饭的情况下见人开支票付钱?

要了解古时候而言,银子的消费力是特别强的。如明代的万历年间,一两白金能够选购二石稻米,那时候一石是94.4KG,一两银子就能选购188.8KG稻米,折算377.6斤,取得如今而言依照一斤大米2元上下测算,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就等同于今天的755元上下。再如范文澜老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详尽的记述,在清朝为1000-1200文换取一两白金,而清朝乾隆年间做民工的一年的人工费也就2500文上下,折算2-2.5两白金。雍正年间生猪肉是30-35文一斤,到嘉庆道光年间涨到50-60文,大家依照1000文换取一两白金,今日大概30元一斤猪肉测算,一两白金在雍正年间的消费力等同于今天的1000元,在嘉庆道光年间的消费力也等同于今天的500元上下。

因而依据之上的材料,大家可以看出一两白金古时候而言,其消费力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500元之上。而在古代人下馆子吃饭的情况下,忽然拿出一锭银子,这个是什么定义?一锭银子无缘无故便是五两,十两乃至大量,这就如同你今天下馆子吃饭,很有可能仅有百把元钱的伙食费,你一下子最少是拿出了大好几千给老总,别人会如何看你?毫无疑问会将你当神经系统。

往往大家会产生古代人下馆子吃饭无缘无故就拿出一锭银子的印像,是古装电视剧的欺诈,在古装戏中,通常是一个侠客点了一餐桌下酒菜,随后大块朵颐地吃完起来,吃完了之后立即学会放下一大锭银子离开,看起来十分地洒脱。(好像这些侠客从来不为钱犯愁)

可是在实际的古时候自然环境中,这类状况应该是非常少发生的。依照大家常规的状况而言,在付钱的过程中会拿出比桌子上的食堂菜钱略微多一些的钱给商家,不太可能会拿出多倍于饭食钱的银子给商家。

而真真正正用银子结帐,只不过是下面几类状况:

一是点的饭食的确点多了,例如设宴或者一帮人胡吃海塞的情形下,也是有可能用银子结帐的。假如老总与客人不太熟得话,当客人拿出银子付钱的情况下,老总也会先验下银子,店小二也会不声不响地把银子交给店掌柜,店掌柜在验完银子的品相后还用专业的戥子秤重,以后便是找零这类的。

PS:银子古时候而言等同于今天的1000元大钞,就拿现如今而言假如你给商家100元一般还会继续用验钞机这类的验一下。古时候而言假如接到的是假银子,商家就确实亏大了,因此针对银子要不是亲戚朋友回头客得话,一般都是会小心地验一下。

古时候称银两的专用工具——戥子

二是客人和老板自身就太熟,并且常常在这个餐馆吃饭,一次给一大锭银子就那时候存有这儿,把一大笔钱记在账上,之后来这儿吃饭就在此次给的银子里边扣,等同于大家如今的冲值卡这类的,你一直在餐馆充个上千过万的卡,之后来这个餐馆就在卡里边扣。这是由于客人和老板通常是本地熟识很多年的人,因此客人给的银子老总安心,客人都不担忧老总会死不承认。

三是富豪不在意钱的。这类人也不能说没有,现如今大家有时候也会碰到仅仅日常生活很少罢了。自然都不清除古时候就会有那类不在意钱的富豪,过着十分洒脱的日常生活,本来很有可能就几两银子的食堂菜钱,随意从裤兜拿出一大锭银子(几十两),随后洒脱地跟店小二讲到“爷吃饱,无需找了”,随后店小二溜须拍马地目送这名爷随后扬长而去。

最终说一下,实际上武侠电视剧中许多画面全是有心为此,并非具体情况。例如一位侠客进了饭店,一般要两三斤酒,几公斤肉这类的美餐,吃了之后把一大锭银子放到桌子潇洒走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侠客的豪放,给品牌形象加格调罢了。并且如果你是电影导演得话你也会那样拍,由于店小二在拿了银子之后,假如依照古时候的一切正常程序流程还需要把银子取得店家那边去验,验完后才会让客人离开,你觉得这款全过程会出现多不便?观众们会看吗?因此侠客在放了一大锭银子以后就潇洒走优秀人才是最好的故事情节方法

第3个回答  2021-02-18

讲到古时候的饭菜,店小二见客官把银放在桌上结账,都不会说什么,甚至还会匆匆忙忙地收钱,更别说当着客官的面去点银,除非客官有这样的要求。但如今很多电视剧也确实拍得比较夸张,在古代散碎银子吃饭不用找钱也算了,根本不可能出现拿着银元吃饭的那种人。古代人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还是铜钱,大侠也无所不用,他们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在路上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住宿、吃饭的时间,出于时间成本的考虑,任何生意结账都会以方便快捷为首要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饭钱多并不要紧,但要够。

其实碎银子的前身是白银,也就是银锭。白银是在元代时期才在中原开始普及的,而在这之前的像汉朝或是唐朝时期,虽然也有白银的使用,但因为还未普及的原因,大部分人使用铜板的会比较多。而且当时一两白银,它的价值比较高,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千块钱。你想普通人家也不会带这么多钱出门吃饭,加上当时物质匮乏,吃一顿饭大部分人只需要用到铜板。银子的价格可是比铜钱高太多的,所以啊,每当客人吃饭了饭菜,留下银子拍拍屁股走人了,这时候店小二是不会去追究的,毕竟人家留下的是银子又不是铜板,小店又不会亏。

所以在古代,用银子消费的其实都是有钱人,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富二代给小费的形式。因此,古人吃完饭如果放下碎银子就走,那么店小二不但不会阻拦,反而还会笑脸相送。另外,银子也分好坏,好银子叫纹银,差的叫底银都得需要估价,无论怎样使用碎银子是很麻烦的。为了达到银子的纯度一样,就要使用铸银。始于汉代,盛行与明清。有小锭,中锭,银元宝,有一定数额。一般用于置办田产等大的交易。古代平常人最常用的就是用铜板来付钱。清朝一两银子大概能换2000铜钱。清朝末年慈禧祸国殃民,大量白银外流,一两银子能换到3000铜钱。

第4个回答  2021-11-10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因为在古代给钱基本都是掏出一把,这些钱不在于多而在于够饭钱。只要够了饭钱,店小二也不会去拦着,更不会去要价。

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历史剧中学到一二,最常见的就是古人的吃喝玩乐。晚饭后,许多人放下一些碎银离开了。他们不用问酒保多少钱。酒保没有数也没有阻止他们。相反,他们热情地向客人告别,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不怕钱不够吗?古代英雄给人的印象是潇洒,自然不在乎钱。因为他们是慈善和慷慨的人,他们通常身上没有多少钱。即使身上没带多少银子,只要对食物满意,也会大方地留一块,不在乎多少。如果店主太多,他们自然不会说什么,但是如果太少,他们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他们给予的白银往往比他们消费的多得多。绝大部分白银是作为“消费”支付给商店的。你看,不管是“英雄”还是其他银支付者,在给银的时候从来不要价,只是从自己身上掏出一把。这意味着不用找了,我有钱!所以说到古代的饭局,店小二看到客官把银子放在桌子上结账,是不会说什么的,甚至还会匆忙收钱,更别说当着客官的面点一些银子了,除非客官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现在很多电视剧真的很夸张。在古代,用银元吃饭的人是不可能没有零钱的。

铜币是古代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英雄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以拯救整个世界为己任。他们花在路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住宿和吃饭的时间。考虑到时间成本,方便快捷是任何商务结账的首要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饭量多不要紧,但要够。

第5个回答  2021-11-11

在古代,铜板通常是成串的,这很容易计数。有一个词叫"钱串",意思是铜板串在一起。商人用特制剪刀剪掉多余的银子,把多余的还给吃饭的人。直到清末,这种情况才慢慢消失。古装戏拍摄的并不准确,如果陌生人来吃饭,不问价钱就直接付钱,店小二也会对银子称重,以防以过多或者过少。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古装戏里吃饭,从不问多少钱,吃完后就把它放下银子走吧。为什么店小二不算数银子?古人吃饭像电视剧里那样吗?事实上,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银子,大部分人用铜板付账,铜板通常是成串的,这很容易计数。有一个词叫“钱串”,意思是铜板串在一起。可以负担得起银子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可以收银子的也不是普通的小商店。这类餐馆一般都很有势力。

当然,在古代,一切都是基于信任,没有契约精神,商人靠的是信誉,所以贪银子几乎不可能。在古代,有钱的人一点也不在乎两顿饭钱,当然,也不会问一道菜多少钱。即使满足一定条件,也有人赊账,商店自然会派人来要钱。所谓条件都满足了,就是当地有权势的家庭,他们的孩子经常出去聚会。如果商店知道客人的家在哪里,不会亲自去收款,会派人到大家庭的家里取钱。在古代中国人的购买力很高,一两银子足够买两百斤米,宋朝,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两多公斤精米。

曹雪芹描述了“二十两银子足够农民使用一年”,而在宋代,一两银子够一个人吃一年。使用银子只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吃饭,比如古代的风月之地,或者宋朝的餐厅,比如东京的樊楼。这些地方一般都有很深的背景,所以到这里消费的人不是有钱人就是贵族。高消费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的主流。但这样的地方毕竟很少见,有钱的孩子带着银子很不方便,所以通过辨识脸是很有可能的,货币仍然很不方便,银子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纯度也不一致,难以定价。

一般来说,古人会直接把好的银子被叫纹银,纯度不好的银子被叫底银,底银都需要估价。称重后,商人用特制剪刀剪掉多余的部分银子,把它还给客户。直到清末,这种情况才慢慢消失。因此,古装戏拍摄有些不对,不过如果陌生人来吃饭,不问价钱就直接付钱,店小二肯定也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