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潜力股,如何识别高潜人才?

如题所述

企业都希望找到合适的人才,但最终却常常找来一批不那么满意的人才。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招聘部门能力不行吗?固然会有一部分的原因,但这绝不是主要原因。以我在世界500强企业多年做人才培养的经验。我认为,企业想要找到高潜力人才,重点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首要的是做好“高潜人才画像”,也就是企业要清楚自己想要找的高潜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符合哪些要求;其次就是要通过“定位法”来识别出来这些高潜人才,并将其纳入培养体系;最后则是对这些纳入培养体系的高潜人才进行系统化培养。想要什么样的人才、识别具有潜力的人才、培养这些具有潜力的人才,是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环节!

我认为: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当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高潜人才画像,也就是说,如果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具体说一下到底符合什么要求的人才,才算是高潜人才?”,你都不一定回答的非常清楚。没有这个“高潜人才画像”,在招聘中去寻找高潜人才,自然就无法按图索骥,也就很难识别出哪些人属于高潜人才。就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某位员工属不属于高潜人才,属于“后置判断”,也就是要等到这位高潜人才最终成为了人才,我们才能说“他原来是高潜人才”,如果最后他没有成为人才,即使他确实是高潜人才,我们也只能说“你一开始找错了,他不属于高潜人才!”。

我对你的建议:先不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识别”高潜人才上面,而是要先和公司的高管以及各个用人部门沟通,先确定公司和用人部门对高潜人才的“画像”是什么,即到底符合什么具体的条件才算是你们公司的“高潜人才”,然后根据这些具体的条件去一一对位如何识别高潜人才。只有这样,在招聘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的话,招聘中的主观因素就太强了,很容易被某些擅长面试的“伪高潜人才”蒙混过关!最后,一定要格外关注“高潜人才的培养”,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使招过来的全部是高潜人才,最后也会纷纷辞职或者消极怠工的!

识别“高潜人才”的第一步,是先要有非常清晰的“高潜人才画像”!

这就跟你开车用的GPS导航是一样的,你要先知道目的地,我才能帮你规划如何到达。既然你想要识别“高潜人才”,那你首先要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你想要的“高潜人才”,也就是你要显首先对目标高潜人才进行一个画像!

高潜人才画像和岗位描述不是一回事。岗位描述是基于某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胜任力的描述;高潜人才画像则是基于人才发展的,对于人才所具备的人才发展方向的素质进行的描述;这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举例:

某企业的“高潜人才画像”是这样的,它包含了6大类,而每一类里面又具有6个详细的描述,这样加起来,一共就有36个小项的描述。而这36个小项的描述,就像36个颗粒感的小像素,组成了该公司高潜人才的最终画像!

比如在这些描述里面,有一条是“在工作时间之外,能够进行一定时间的主动学习”,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描述;比如还有一条是“在工作中,能够对自我工作进行总结,以日报或者周报的形式进行工作管理”,等等!

总之,想要识别“高潜人才”,就必须要明确框定到底什么样的员工才算是“高潜人才”。而由于每个公司招聘“高潜人才”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为“高潜人才”画像时就要综合考虑企业战略、部门需求、未来需求等多个方面。

在具体的操作中,为“高潜人才画像”时,有三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是否符合公司未来发展要求,而非满足当下要求是否符合公司整体战略要求,而非满足部门要求是否符合公司价值薪酬体系,而非满足当前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第三条,即“符合公司价值薪酬体系”而非“满足当前体系”。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吧!

比如某公司目前的价值薪酬体系是3等9级,高潜人才员工入职时薪资5000元,在目前来说,是很有竞争力的,但员工经过培养升职为主管时,薪资会涨到7000元,而这个薪资在当今市场是没有竞争力的。

这就要求在给“高潜人才画像”时,要充分考虑到薪酬体系这一点,否则的话,即使招聘进来的都是高潜人才,他们也会在工作一两年后,纷纷辞职,因为升职主管对他们而言,还不如跳槽来的更实惠!

小结:

识别“高潜人才”,首要就是召集公司的各个相关部门,对“高潜人才”进行清晰的画像,只有拿到这个画像后,才能按图索骥,进行高潜人才的甄别。否则的话,后续的一切,都将没有依据。

识别“高潜人才”的第二步,面试时重点匹配三个方面!

在识别高潜人才时,虽然画像很具体,但一定要坚持重点匹配三个方面,并坚持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一票否决制。就像相亲一样,虽然也会有很多具体的指标,但通常都是设定好身高、房子等几个关键指标后,然后进行一票否决!

识别“高潜人才”需要重点匹配的三个方面,具体的企业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而言,都会集中在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可成长性和自我学习力这三个方面!

1、企业文化及价值观

非常重要,没有之一!面试官一定要清楚自己招聘的是一位“高潜人才”,而不是招聘“人才”。这两者有非常大的区别!高潜人才的关键在于他的“高潜”,而想要让“高潜”体现出来,就要求候选人必须认可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就是“狼性”和“优胜劣汰”,那么候选人如果是一位没有多少激情甚至不喜欢加班的,不管他现在的能力多么强,你都要把他从“高潜人才”里面划掉。

因为这种不发自骨子里认同公司价值观和文化的员工,是不会完全接受公司的培养体系的,也不会在公司里获得高速成长。但在面试时,很多候选人都特别善于装扮自己,因此需要面试官在这方面通过反复考验,来评判候选人最真实的一面。

2、可成长性

高潜人才必须是具有成长性的人才,如果一位候选人,他的能力模型和思维方式已经比较固定,而且也不想接受改变,那他的潜力基本就被“固定”了,是很难获得“高潜力”成长的。

换句话说,面试官在识别高潜人才时,不应当以他们现在的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应当以未来他们可以达到的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企央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外企,在寻找高潜人才时,直接放弃了社会招聘,只愿意从刚毕业的学生中寻找的原因。因为应届生的可成长性是最强的!

3、自我学习力

就是具有自我进行学习能力及习惯的人,你也可以把这条理解为“员工自己主动要求进步的意愿性很强,而且愿意为这种进步付出时间和精力”。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很多员工是抱着“给多少钱做多少事,不给钱的事,一件也不做”的思维的,这种思维对于普通员工是正常的,但具有这种思维的员工,一般很难成为“高潜人才”。

高潜人才的自我学习力,通常会体现在他愿意主动承担一些额外工作,主动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复盘和提升,业务上具有精益求精的思维,具有渴望进步的超高意愿!

小结:

在实操中,我们在识别高潜人才时,要格外看重三个方面的匹配,分别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可成长性、自我学习力。而根据实际的经验,如果候选人在这三个方面有问题,通常招聘进来以后,是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才的。当然也可能他们本身就是人才,但却不是能够为本企业所使用的人才。

识别“高潜人才”的第三步,“后置判断”格外需要人才培养体系!

识别高潜人才,是一种后置判断的工作,这也是让所有HR工作者,所有人才培养者比较头疼的事情。

举个例子,高中生就相当于“高潜人才”,被高中学校从各个初中选拔进来,高中生考上大学就相当于由“高潜人才”成为“人才”。如果一名高中生没有考上“大学”,那么是因为当时他初中的底子本来就差,还是因为高中没有好好学习呢?谁也说不清!

识别“高潜人才”也是这样的,按照“高潜人才画像”招聘进来一批人,这些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高潜人才,谁也不知道!只有等到过段时间,看他们能否成为人才才知道,而这中间是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的。

实际上,人才培养体系强大的公司,即使招聘进来的是普通员工,最后很多也成了人才;而人才培养体系很差的公司,即使一开始招聘进来的个个都是真正的高潜人才,过一段时间,大部分也被同化成了普通员工!

因此,企业想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寻找和识别是一方面,培养是另一方面,需要双管齐下才有效果。而现实中,只要企业的HR相对专业,招聘进来的人才都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但在后期的工作中,由于并没有提供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薪资结构设计,致使很多高潜人才要么离职流失,要么被同化为普通的混日子的员工。

小结:

高潜人才的识别和培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仅仅关注在高潜人才的识别,而没有辅助于配套的培养体系。明明进来时是高潜人才,过段时间也会同化为普通人才。
最后的总结

如何识别高潜人才,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话题,并不仅仅是“识别”这么简单!按照现在的操作手法,首先你要制定出一个完整且相对详细的“高潜人才画像”,对以此作为招聘的依据。

其次你需要在招聘过程中,对候选人匹配三个重要的方面,而不是仅仅依靠岗位技能和胜任力进行招聘;最后就是招聘进来后,需要有对高潜人才的完善的培养计划,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在实际的情况中,高潜人才的选育留,还和薪资设计和岗位设计密切相关。各个大型企业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高潜人才”,更是不惜以各种“淘汰型项目”作为依托,毕竟将招聘基数放大,比如1000名,比招聘100名更容易在日常工作中筛选出高潜人才,这也是很多大企业的“培训生计划”常常会规模很大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个人认为人才都是特别有思想力而且有执行力的人,所以只要看他有没有好的想法和执行力就可以做一个基础的判断
第2个回答  2021-03-09
一些高潜人才的眼光非常的远。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非常的细腻。而且常常一针见血。
第3个回答  2021-03-06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才的话都是不太听管教的,而且非常的有主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这样的人,你就要用自己的方法把它给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