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新电影《信条》上映,这部电影有多烧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9
诺兰新电影《信条》非常烧脑。因为电影是悬疑的,讲述手法颠倒因果,然后再再把结果“反向”。故事的呈现更为无序。会让人陷入混乱,不能错过一个细节。
第2个回答  2020-09-09
  “《TENET》不应该翻译成‘信条’,应该音译成‘天呐天’!”9月4日,诺兰新作《信条》正式登陆内地院线,号称“诺兰最烧脑电影”的《信条》果然不负众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后大呼“看不懂”,更有网友“绝望”地在豆瓣留下以上评论。
  《信条》延续了诺兰的一贯风格:用精巧的概念包装简单的故事。这是一个拯救世界的故事: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男主人公是一名特工,服务于一个名叫“信条”的高度机密组织。他的任务是阻止俄罗斯大亨安德烈·萨特(肯尼思·布拉纳饰)的疯狂行径,避免世界毁灭。无论是毁灭世界和拯救世界,用的都是同样的武器——时间逆转。
  《信条》的观众评论两极分化。有观众表示这是“绝对的杰作”“诺兰最有野心的作品”。也有观众表示“看不懂,是一部想剧透也无从下手的片子”。该片烂番茄新鲜度开分82%,目前下降至74%;豆瓣开分8.4分,目前下降至8.2分。时间逆转这个概念就像是一记重重的“学霸之锤”,把不少观众敲得头昏脑胀。
  观影门槛不低,做好二刷准备
  尽管有《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两部经典旧作的重映预热,让影迷复习了“学霸”诺兰过往的战绩,但《信条》的烧脑程度仍然超乎许多人意料。《盗梦空间》围绕潜意识和多层梦境展开,《星际穿越》讲的是虫洞和黑洞,《信条》则用了一个更加冷门的物理学知识——熵,来建构电影的核心概念“时间逆转”。
  简单来说,熵代表着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理论上说,每个物理定律都是对称的,能够沿着时间前行和后退,但熵却是单向的:正常情况下,世界是一个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单向过程,也就是“熵增”。但在《信条》里,未来的人类通过某种黑科技达成了“熵减”状态,从而实现“时间逆转”。诺兰解释:“理论是,若你能够反转某个物体的熵流,就可以逆转其时间流。因此本片故事以可靠的物理学为基础。我专程邀请了(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读了剧本,他帮我从中理解了一些概念。”
  对普通观众而言,要顺利接受片中的“时间逆转”,得跨过不少关卡:首先要大致理解“熵增”“熵减”这两个基础概念;其次还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过往的时空题材电影里,大多使用“时空穿越”概念:角色通过某种机器,“咻”地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点。但《信条》的展现则更接近于“时间倒流”:角色可以在“熵增”和“熵减”之间来回切换,当处于“熵减”的时候,世界就会呈现“回放”的状态。
  《信条》给观众带来一个几乎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在创新的时间概念之上,《信条》创造出多层次的冲击。一方面是视觉上的冲击:诺兰将“熵增”“熵减”的状态具象化,比如在“熵减”的时候,人倒着走、车倒着开、鸟倒着飞、大楼从坍塌到完整、子弹从射出到收回、轿车从翻侧到正常行驶……另一方面是叙事上的冲击:电影是非线性的回文叙事,就像一个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莫比乌斯环,情节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相互呼应。
  人物塑造薄弱,难以引发共鸣
  《信条》的叙事结构决定了这会是一部“延迟满足”的电影:观众跟主角一样,在电影过半的时候才逐渐搞明白什么是“时间逆转”。有不少观众反映看前半部分的时候云里雾里,甚至有人说:“看了一个半小时,还是不懂电影要说什么。”
  除了核心概念有点晦涩之外,《信条》对情感戏的潦草处理也是让观众难以入戏的原因之一。过往的诺兰作品,无论概念多么“高精尖”,其落点总是与感情相关:《星际穿越》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主角库珀与他女儿之间的感情;《盗梦空间》里,男主角柯布的一切行为动因是出于对子女的思念。
  《信条》被不少评论认为是诺兰作品中情感戏最弱的一部。由于“时间逆转”这个概念太过庞大,电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展现。尽管如今影片长达150分钟,仍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留给人物感情的刻画。无论是男主角、搭档尼尔、女主角凯特,还是反派大佬安德烈,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都颇为刻板,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此外,诺兰在《信条》里似乎刻意避免“人物塑造”这件事:看完全片就会发现,男主角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在9月3日首映礼映后连线采访中,诺兰回应了男主角没有名字的设计:“我希望深化悬疑电影的传统,这些电影里,男主角通常都非常神秘。而且我希望观众可以抱着一个‘现在时’的视角看电影,着眼于男主角的当下而非过去,从而能够更紧密地进入电影。
第3个回答  2020-09-09
新电影《信条》,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怎么骚扰这部电影,它主要是讲的是一个时间的转换逆转,我个人觉得其实他最后讲的都是正义取得的胜利,你看是努力的过程,其实在未来已经是注定的,命运是注定的,这部电影在整部剧情中,他其实已经留下了很多伏笔,看似有一些他们发表的感叹,其实就是对他们未来的映射,他们也说过去不可改变,其实也意味着命运注定的,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一点烧脑,你看个两遍就可以看懂了,你也可以去看专门的影评的介绍。
第4个回答  2020-09-09
如果十年前的《盗梦空间》拍砸了,很可能就是现在《信条》的这个样子。

1.本片缺少诺兰电影一贯的充沛的感情,说得更具体些,对人物缺少充足的代价和动机展示。以前“仿佛过山车”是对诺兰故事的褒奖,现在诺兰仿佛只满足于造一台过山车。刺激,但不让人激动,没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2.学徒模式是《盗梦空间》运用极佳的例子,循序渐进的故事既培训了角色,也培训了观众。《信条》没有做好。其实故事并不烧脑,诺兰的故事从来不烧脑,一直是体贴亲民的,这是他以往技巧高妙的地方。而《信条》的问题,在于抛得太急,大部分观众接不太住。他很大胆地探索了商业电影信息密度的上限,但该简化的时候不够简化(比如名画赝品),该详细的时候不够详细(比如最后大战),全程我仿佛被推着去参观一个名叫“时间”的博物馆,还没看出味道来,就被推入下一场戏,没有呼吸感。我承认能一次看明白所有细节的观众、营销号、影评人很牛,但哪怕都看明白了,又怎么样呢?期待大部分观众二刷三刷来找回细节,过于自信而显得不负责任。

3.在动作戏上,《信条》属于有佳句无佳章的典型。两次回溯的动作戏拍得很有新意,但世界大战级别的大冲突大矛盾,最后落脚点在一场眼花缭乱的作战,我不知道该看什么。视觉上也没有特别让人惊艳的部分。
第5个回答  2020-09-09
《信条》情节特别复杂,节奏比较紧凑,人物关系较多,所以看起来很难理解和掌握。
电影讲述一名佣兵主角接到神秘组织指派的谍报任务,他必须靠两个字“天能”面对超越现实时间限制,不再只局限于现在的重大挑战,试图阻止即将发生远比核战还要可怕的危机,誓死为地球全人类的存亡奋战。
逆时间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不只是时间倒流和事物倒放这么简单,而是一切的事物都与正常世界是相反的,比如在逆时间世界中,碰到火会结冰,碰到冰会着火,脱下衣服觉得热,穿了衣服觉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