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所说的贪嗔痴的根源及其三者之间的联系?

详细些

  贪嗔痴的根源是无明。因一念无明妄动而生起。

  因愚痴而生贪婪与嗔恨。来无影,去无踪。都是狂心蜂起。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 无明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 无明 】 一般解释
  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
  通常人们常用“无明之火”形容发怒或生气,就是说人们在生气之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都很自信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没有进入“无明”。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忧虑与恐惧呢?
  实际上,无明是人注定要进入的,原因在于偏见。我们的世界观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的左右。我们的大脑中记忆的东西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判别事物的基础。特别是我们爱怜与痛恨的人或事物非常能够触动我们进入“无明”。即便是简单的事物的判别也不可避免地有偏见存在。由于无明,就自然产生命运。因为命运就是偏见造成的。
  避免进入“无明”的方法是消除偏见。见多识广无疑是较好的。但是见识再多,也不能遍历所有过程。反省是最好的办法。观察自己每一个念头而不作评价就能够使之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它解脱了经验教条的束缚。实际上,我们听到的每个观点(包括正谈论的)都会束缚我们的心智。因为我们害怕未知而依赖已知,总希望我们现成的观点指导我们行动和思考。我们的心智就会腐败庸俗,不知不觉地进入“无明”。在觉知念头同时觉知自己的觉知时,我们不会有任何判断,因为我们也能觉知自己的判断和不判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2
贪有八种心,嗔有两种心,痴有两种心。三者并没有任何联系。

八贪根心

当中属于欲界心的是什么?

1.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2.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4.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5.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6.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7.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8.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这八类心名为贪俱。(注5)

节四之助读说明

不善心:分析不善心时,《阿毗达摩论》首先依最显著的‘根’(mula, hetu)把它们分类;在此的三不善根是贪(lobha)、嗔(dosa)、痴(moha)。根据《阿毗达摩论》,贪与嗔是不共存的: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心。由此,以贪作为主根的心名为‘贪根心’;这类心共有八个。以嗔作为主根的心名为‘嗔根心’;这类心共有两个。作为第三不善根的痴根存在每一个不善心里。由此贪根心与嗔根心里也都有痴,作为潜在之根。尽管如此,在有些心里,也有痴是不与贪嗔俱行的;这类心共有两个,称为‘痴根心’。(见表1-2)

贪根心(lobhamulacittani):分析三类不善心时,《阿毗达摩论》以分析贪根心为始,因为在提及不善根时,都是先提及贪。巴利文lobha(贪)包括一切不同程度的贪,从极强的欲望或贪婪,至极其微细的喜爱或执着。依据三个成对的原则,贪根心可分为八种。第一是视与其相应的‘受’(vedana)是悦受或舍受;第二是视其心是否与邪见相应;第三是视其心是有行或无行。从这三个因素所变化出来的心一共有八种。

悦俱(somanassasahagata)(注6):巴利文somanassa源自su(愉悦)与manas(意);因此直译其义则是‘愉悦的意境’。悦是一种感受,专指心的乐受。一切心都与某种受相应,而此受则可能是身或心的感受;是乐,或苦,或舍受。悦受是心的感受,不是身的感受;是乐受而不是苦或舍受。此受与这种心‘俱行’(sahagata)是因为它与心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会合之后,融为一体而不能分别。

《阿毗达摩论》解说四种贪根心为悦俱,另外四种贪根心则是‘舍俱’(upekkhasahagata)。在巴利圣典里,upekkha一词常用以代表殊胜的舍心或平等心,即不会受到不平等或偏爱动摇的心。然而,在此这一词纯粹用以代表‘舍受’,即心不倾向于愉悦或不乐的感受。(注7)舍受与感受目标两端的乐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标。由此舍受也称为‘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 vedana)。

邪见相应(ditthigatasampayutta):依受(悦俱或舍俱)把贪根心分为两类之后,那些心又可依据是否与邪见相应而再分类。巴利文ditthi意为‘见’;除非加上前缀词‘正’(samma),它即是指邪见(miccha ditthi)。(注8)与贪根心俱行的邪见是(不正确的)深信、信仰、意见或观念。这邪见可以提供此心理论上的肯定,因而加强它的执着;或者这邪见也可以成为执着的对象。邪见一共与四种心相应:两个悦俱,另两个舍俱。另外四种贪根心则是邪见不相应(ditthigata-vippayutta);这种心的贪在执行其作用时,并没有受到邪见的肯定。

‘无行’或‘没受到怂恿’(asankharika):第三个分别贪根心的原则是有没有受到怂恿。具有多层面含义的‘行’(sankhara)这一词在此是专指怂恿、煽动、激起(payoga)或采取某种‘方便或方法’(upaya)。这怂恿可以是来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语或纯属意识的怂恿。当他人通过身体行动激使我们生起某心,或进而依该心行动时,该煽动即是属于‘身’。当他人采用命令或劝说的方法时,它即是属于‘语’。当我们通过思虑或意志压制内心的抗拒,而刻意激起某种心时,它即是属于‘意’。没有受到怂恿或以某种方法刺激,而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有受到怂恿或以某种方法刺激,而后才生起的心称为‘有行’(sasankharika)。对于贪根心,有四种心是无行或自动;另四种心是有行或有受到怂恿。

二嗔根心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

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两种名为嗔恚相应心。

节五之助读说明

嗔根心(dosamulacittani):《阿毗达摩论》里所分析的第二种不善心是嗔根心;此根是三不善根的第二根。此心共有两种,之间的差异只在于无行(不受怂恿)或有行(受怂恿)。跟能与悦或舍两种感受之一生起的贪根心相反,嗔根心只能与一种感受同生,即:忧受。再者,跟贪根心不一样的是,嗔根心并不会与邪见相应地生起。虽然邪见能够鼓动发怒,但根据《阿毗达摩论》,邪见并不能与嗔恚同时在同一心里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时候,于不同的心里生起。

忧俱(domanassasahagata):与嗔根心俱行的受是忧受。巴利文domanassa源自du(恶)与manas(意),指‘心的苦受’。此受只与嗔根心俱行,而这类心也必定与此受俱行。由此‘忧’或‘心的苦受’永远是不善的;于这方面,它跟在业上属于无记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业上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的悦受与舍受相异。

嗔恚相应(patighasampayutta):贪根心的名称已表明该心是与贪相应;然而在命名嗔根心时,却用与嗔(dosa)同义的‘嗔恚’或‘厌恶’(patigha)。厌恶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直译patigha(嗔恚或厌恶)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

虽然忧与嗔恚时常都相应俱行,但应明了它们之间相异的素质。忧(somanassa)是体验不好的感受;嗔恚(patigha)是心厌恶或烦躁的态度。对于五蕴,忧是属于受蕴(vedanakkhandha);而嗔恚则属于行蕴(sankharakkhandha)。

二痴根心
舍俱疑相应一心。

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这两种心名为纯粹涉及痴。

如是总结所有十二不善心。

节六之助读说明

痴根心(mohamulacittani):这最后一组不善心包含了缺少贪嗔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痴会导致贪或嗔也随之生起。然而,尽管贪根和嗔根心里也有痴,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这最后两种不善心,痴是唯一的不善根,因此它们被列为痴根心。由于痴的作用于这两种心特别显著,它们也被形容为纯粹涉及痴的心(momuhacitta);巴利文momuha(纯粹涉及痴)是moha(痴)的强调语。痴最为显著的心有两种:其一与疑相应,另一者则与掉举相应。

舍俱(upekkhasahagata):即使是面对可喜所缘(目标),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该目标的体验则不再是可喜,由此悦受也就不会生起。同样地,当不可喜所缘不被体验为可厌时,忧受也不会生起。再者,当心受到疑或掉举困扰时,它无法对目标下个正面或负面的判断,由此它不能与悦受或忧受相应。基于这些原因,与这两种心俱行的受是舍受(upekkha)。

疑相应(vicikicchasampayutta):对于巴利文vicikiccha,诸论师提出两个词源学的说明:一、由于思绪纷杂困乱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决问题。(注9)这两项解释皆显示‘疑’(vicikiccha)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怀疑或犹豫不决。与此疑相应的心是第一种痴根心。

掉举相应(uddhaccasampayutta):掉举是不平静、心散乱或烦躁;而受此掉举困扰的心是第二种痴根心。根据《阿毗达摩论》,掉举心所存在所有十二种不善心里(见第二章、节十三),但在其他十一种心当中,其力(satti)相对地微弱,而其作用也就属于次要。然而,在这最后一种的不善心里,掉举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只有此心称为‘掉举相应’。

应注意这两种痴根心是没有‘无行’或‘有行’的分别。对于这点,诸论师给与不同的解释。《阿毗达摩义广释》和注解《清净道论》的《大疏钞》认为无行与有行两者皆不适用于此,故而把它们省略。这两部论著说,由于此二心缺少自然的敏锐力,所以不能称它们为无行或自动;亦由于没有人会在任何情况里刻意地激起它们,所以也不能称之为有行或受到怂恿。然而列迪长老不赞同这观点;他认为此二心纯粹是无行的。他反驳道:‘既然此二心依其自性自然地生起于诸有情,它们的生起无需通过任何方法刺激或煽动。因此,它们纯粹是无行的,这是为何在此并没有提及无行或有行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08-11-12
以下是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1、贪嗔痴的根源在于我执。

颠倒妄想、我执-->贪嗔痴三毒-->受种种苦

2、贪是三毒的源头,贪不着就嗔,执着于贪就有了痴。

下面是引用的经典:
--------------
《大智度论》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

《原人论》说:“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第3个回答  2008-11-12
六尘,六根,六识

六尘经你的六根就会产生六识

建议你去看看六祖坛经,比较直接

心无所住
第4个回答  2008-11-12

心净则佛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