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小刺有什么作用?为啥有的鱼有小刺,有的鱼却没有?

如题所述

现在问题就来了,鱼类的小刺有什么作用?为何有些鱼有小刺,而有些鱼却没有小刺?

与鱼类脊柱上的肋骨和突起不同,鱼类的这种小剌是由鱼类肌肉间的结缔组织骨化而成,在生物学里,鱼类的这种小剌被称为“肌间骨”,它们主要分布在鱼类脊柱的两边,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髓弓小骨、椎体小骨以及脉弓小骨。

关于鱼类的小刺有什么作用,就目前来看,科学界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但相关数据显示,鱼类的肌肉疏松程度似乎与其“肌间骨”的数量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肌肉越疏松的鱼类,它们的“肌间骨”数量就越多。

一些科学家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鱼类的“肌间骨”能够保证其身体的肌肉不容易发生变形。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肌间骨”可以帮助鱼类增加一定程度的力量,并且还能使肌肉产生的力量更加精准地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界就有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即:鱼类的这些小刺可以起到支撑肌肉和辅助运动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有些鱼却没有小刺呢?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淡水鱼的小刺比海水鱼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事实上,某种鱼类的小刺多不多,是取决于这种鱼类的进化程度高不高。

在过去的时间里,鱼类也与其他生物一样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比较,科学家发现鱼类在进化过程中,其“肌间骨”出现了从无到有,然后逐渐增多,最后又慢慢减少直到消失的现象。也就是说,进化程度越高的鱼类,其“肌间骨”的数量就越少。

科学家推测,在“肌间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鱼类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因此渐渐进化出越来越多的“肌间骨”,然而这只是暂时的,随着进化过程的持续,进化得较快的鱼类肌肉系统逐渐完善,这些“肌间骨”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于是就慢慢地减少甚至消失了。

地球上鱼类种群数量极大,分布也很广泛,在不同区域中的鱼类,其进化的进程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讲就是,就是有些鱼进化得快一些,而有些鱼却进化得慢一些。

在现在的鱼类中,我们常吃的淡水鱼如鲫鱼、鲤鱼、草鱼等,它们都是属于进化程度较低的鲤科鱼类,因此这类鱼的小剌就很多,而淡水鱼中的鲶形目、鲈形目、合鳃目等等鱼类,其进化程度就较高,所以它们的小刺就极少。

同样的,我们之所以认为海水鱼的小刺很少,是因为通常我们捕捉到的海水鱼都是进化程度较高的鱼类,而海水鱼中的一些进化程度较底的鱼类比如说鲱形目,它们的小刺也是很多的,有些简直可以说是多到令人发指。另外要说的是,研究表明现在的海水鱼,有超过70%的种类都是由淡水鱼进化回去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上述的说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