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知识观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
后现代知识观是建立在现代知识观批判基础上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主义对客观性和确定性的追求,导致了知识的权威化和等级化;对理性片面理解和滥用,导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和绝望。后 现代主义知识观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从静态、稳定的知识观到动态、生成的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人们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被创造出来和被理解的,因此,知识知识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价值无涉”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人们在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它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在将来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因此,知识不可能完全是“确定的”.后现代主义视知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知识的本质是生成的。
二、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的知识观。
现代知识的普遍性建立在“普遍的可证实性”与“普遍的可接纳性”两个概念之上。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代替这种“普遍性”的是“情境性”。情性的知识观提醒我们从对事物的本质追求中走出来,关注其复杂多样的现象,任何知识知识只是把握认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假设,永远有待进一步修正与完善,而唯有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才会领悟到这些情景性知识的存在和本质的内涵。
三、由积累性知识观到批判性知识观
积累性与批判性是描述知识增长方式和机制的。积累性是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批判性是后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前者的道路是唯一的,后者的道路是多样的。后现代主义主
张知识不是积累起来的,而是批判的结果。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要求教师和儿童对现有的知识和社会现实提出疑义,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
四、从公共性知识观到个体性知识观。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既是是公众的又是个人的,它既离不开个体的交往实践活动,也离不开个体的个性人格特征。因此,知识的公共性是相对的,个体性是绝对的。一切都必须通过个体知识的作用表现出来,所以,个体知识在知识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抢首赞
分享评论

如何提高学习_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分享方法
值得一看的注意力相关信息推荐
孩子上课不集中,让我也心累,用了无数方法,始终是没有结果;自从学会了这个方法,孩子提升飞快,还经常得老师表扬!
qz.ldpdkp.top广告
暖通空调_2020最新报价
根据文中提到的现代主义为您推荐
稳定的热水供应对于保持高标准卫生水平至关重要,TPE3 可以改善医院热水循环系统效率了解爱尔兰西部斯莱戈医院如何借助格兰富智能解决方案节省成本并解决了问题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广告
如何理解现代主义...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11.11京东全球热爱季尖货专场,万券狂欢!
上衣配裤子-逛京东,只为热爱行动,京东11.11,头号京贴每满300减40,每满1000减60!
广告2020-10-3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区别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诠释天主教教义的神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 )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他说得有鼻子有眼: “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著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l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七十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非常分歧。美国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台布尔在《彷徨中的现代建筑》的讲演(1980年)中说:“在后现代的旗帜下聚集着一些不同的派别(相互之间不是没有摩擦)的人,其中包括将一切建筑都变成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主义者,凌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者。这些不同流派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只是由于他们都认为现代主义是过时的东西……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当然,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会不变化。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大变,建筑方面自然也会与时俱变。不过,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创作趋向,不论其中的哪一流派,主要关心的是建筑形象、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不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方面的事项。 从历史的眼光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流派”。不过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沿用后现代主义建筑这个名称。 本书作者以为,詹克斯在壮大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声势这一方面很有贡献,可算是一位吹鼓手。而直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是文丘里。但是,文丘里异常谦逊,他从不承认自己做了这项贡献。文丘里说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想法早在l940年就由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建筑学教授提出来了,他本人只因为写了两本书,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联系在一起。他说自己是搞设计的建筑师。那时因为设计任务少才写书,他不愿说自己是理论家。 1980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主义在它产生的那个时期是了不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出来的。他说:“责怪那个时期的东西是很容易的,如今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不应该为了搞一种运动就把另一个运动看得一钱不值……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3赞·7,565浏览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区别在于:定义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情况不同。 1、定义不同: 现代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兴起至二十世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网络教学由于具有独特的开放性、交互性而深受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影响。论文在阐释后现代知识观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现代知识观对网络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及组织方式所带来的变革。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这种范式上的区别表现在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其中重要的区别就体现为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不同的知识观。现代主义的知识观以牛顿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为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和对科学的神化。正像斯宾塞所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惟一的答案是——科学。在所有方面都如此”。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在长时期内成为课程选择和课程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直到20世纪下半页,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一种后现代哲学悄然兴起,后现代哲学的基础是后现代的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以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数学中的混沌理论、生物学中的进化和过程思想为基础,挑战现代的机械形式主义和技术理性。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并不是取代而是超越现代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并不否定科学知识,但是反对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强调人文知识、个人知识的重要,强调知识是开放的、流动的、变化的知识等等。后现代的知识观成为当前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网络教学由于具有独特的开放性、交互性也深受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批判和反思之上。随着知识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出了质疑。所有的理论、科学、知识都是尝试性的猜想,是一种假说,它们是不可证实的,但它们可以被证伪,可以被反驳被否定。知识的正确与错误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正确的知识可以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化被其它的知识取代,错误的知识和理论也可能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化被认为是正确的。

二、后现代知识观与教学内容选择方式的变革 。后现代的知识观和课程观从理论和学说的角度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学者和教师都尝试应用这些理论对课程和教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下,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教学形式的限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还是由学科专家和教师决定,教学必须在课堂环境中按规定的时间来完成,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网络教学则与此不同,教学环境、教学制度、教学形式都在发生改变。与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在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选择的标准和选择的方式上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3
知识观是课程设计与编制的三大基石之一。早在1972年,朗吉伦就指出知识观是课程编制与设计的重要来源,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纵观课程改革与发展史,每一次对课程的论争无不伴随着对知识观的辩论,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课程知识观之争开始,到要素主义课程、进步主义课程、人本主义课程、建构主义课程、社会批判课程等,它们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反映在知识观的对立与冲突上。可见,不同的知识观对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2]近年来以反基础主义、反整体性、反主客二元论、强调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教育学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特别是日渐形成了以后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为主的后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后现代知识观的建构。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界的大量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后现代知识观的蕴含、特征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进行了分析,试图建构以知识观为基础的后现代教育理论。

本文以“关于后现代知识观的研究”为综述主题,文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为关键词,检索项设置为文章题名或关键词,时间从2000年到2011年,选择模糊匹配,共找到文献86篇。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最终选取其中与本研究内容相符合的16篇文献对当前学术界对后现代知识观的研究程度及其进展进行分析研究。

本综述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一、知识观的发展史划分;二、后现代知识观的的形成与发展;三、后现代知识观的蕴含与特征;四、后现代知识观的研究现状;五、总结

一、知识观的发展史划分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知识的基本看法。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还深深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内容。因此,对知识观本身发展情况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知识观这一命题最基本的研究与探讨。对知识观发展史的划分,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划分。知识观是对知识本质的哲学反思。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之后,知识观发生着一系列的历史演变。纵观知识观的发展史,陆静依据教育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出西方知识观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知识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她指出后现代哲学家们都对传统知识观中知识的客观性进行了猛烈批判,体现出对知识的主观性和非确定性的认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17
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这3点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现代知识观的三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