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铜卣的活动提梁,是用怎样的方法和材质做出的?

如题所述

在考古学界,专家们认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最鼎盛的阶段。另外,从考古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商代青铜器的精美和多样性,也让人感到惊喜,可是某些青铜器独特的制造工艺,更让人不理解,比如在商代青铜卣上,有一个能活动的提梁,究竟商朝人是如果制造出来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青铜卣是一种装酒的容器,但它并不是一般的普通酒具,而是一种专门用于赏赐或者祭祀的酒具。例如,《尚书·酒诰》中记载,“以秬鬯二卣,明禋拜手稽首休享”,《诗经》记载,“厘尔珪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左传》又记载,“秬鬯一卤,虎贲三百人”,等等。

史料中的“秬鬯”,指的是一种古代的黍酒,一般用于祭祀祖先,或者天子赏赐给诸侯,而装黍酒的器具一般也都是青铜卣。因此,青铜卣相对于其他的酒具来说,具有更高的社会等级和地位,故此它的做工也更加精美和复杂,常常通体布满夔纹,鸟纹或兽面纹等,看起来显得十分庄重。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青铜卣在中原地区也出土过不少。专家们通过对比发现,青铜卣上都有个麻花状的提梁,虽然已过千年,但它仍然可以灵活地转动,甚至可以提起满满的一卣美酒。对专家们来说,他们越研究越觉得不可思议,活动的提梁和青铜卣并不是一体的,那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将它们弄在一起的呢?于是,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竟然发现古人用到了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这种制造的方法,真的令人赞叹不已。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青铜卣的主体是浇铸而成的,即先用陶泥制造青铜卣的模范,然后再在陶泥上刻画出各种纹饰,最后将融化的青铜通过模范的小孔注入其中。另外,根据古代科学典籍《天工开物》,以及《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古人在制造青铜器时,通常都会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和铅,用以保证青铜器的硬度。

工匠等青铜溶液冷却凝固之后,再将陶泥制成的模范轻松敲碎,这样一件青铜器就算是制造完成了。这时候,就有一个难题出现了,不可活动的陶泥模范,按照道理来说,真的无法制成可以活动的器物提梁。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最终破解了青铜器上,可以活动的提梁的制造之谜。

专家们发现,可以活动的提梁,古人所采用的并不是浇铸法,而是一种令人脑洞大开的烧失法。究竟什么是烧失法呢?您接着看完小编的揭秘就知道了。

古人先用枯草搓一根手指粗细的绳子,就如同我们现在吃的细麻花一样。然后再将麻花绳,系在青铜卣两侧的耳环上,同时再用提前准备好的陶泥,将麻花绳严实地裹起来,这样一来麻花绳也就定型了。紧接着,将泥裹的麻花绳放在火上烧,一来可以使陶泥迅速干硬,二来在高温的灼烧下,陶泥里面枯草搓的麻花绳,也会自燃成灰烬。最后,将灰烬通过陶泥上预留的小孔倒出来,同时再将融化的青铜从小孔灌进去,等冷却后再敲碎陶泥,这样就得到了可以活动的提梁。

这就是奇妙的烧失法,相信读者们看到这里,也已经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不得不说,文物的背后不仅有惊喜,而且藏有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5
是用冶炼的方法用铜材质做出来的。这种物件比较耐磨,而且可以长时间的使用,稳定性也比较好
第2个回答  2021-03-02
是通过浇筑的方法做出来的,是用青铜这种材料制作。
第3个回答  2021-01-21
青铜卣的主体是浇铸而成的,即先用陶泥制造青铜卣的模范,后在陶泥上刻画出各种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