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有哪些

如题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 ;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个人与社会;2、思想与行为;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4、内化与外化;5、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 阶级性;2、实践性;3、综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坚持本质规定性 ;坚持基本原理;坚持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表现: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4.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中国文学当中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

书名
思想政治教育
又名
思想政治教育学
作者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
原版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类别
法学类
快速
导航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原理
特点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研究方向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的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
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
第2个回答  2020-10-15
当前,加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已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需要大家长期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部分高校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
高校领导重视的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硬指标,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软任务,不能主动而自觉地予以关注和相应的物质投入,导致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制度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为了应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教育制度下从事教育工作,必然是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而现在的所谓人才,是偏向于强调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则处于了次要地位。对人才的这种定义和理解无疑会导致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二)单纯采用知识传授的方式,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总是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落后,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即有大量积极、健康、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反动、迷信、的内容。
第3个回答  2020-10-15
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图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图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第一,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图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第一,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图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4个回答  2020-10-15
教育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相对。指教育的外在表现。反映教育的外部联系,是教育比较表面、零散和多变的方面。一般能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觉到。其形式通常有:(1)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设施。(2)社会教育,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活动及教育设施。(3)家庭教育,指家庭中长辈对年轻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及有关教育设施。(4)自我教育,指人的自学活动和自学活动设施,以及自省、自修行为。(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心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透过教育现象揭示教育本质。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 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 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 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亦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