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如题所述

张业成 赵晓青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我国拥有海量实物地质资料,如何保管这些实物地质资料是困扰地质资料管理的难题。笔者认为,按照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即使建设再多的实物库也无济于事。解决的途径是在对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选馆藏实物,与此同时,通过建设数字实物馆和虚拟岩心库,最大限度地减少实物保管数量,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亟待制定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分级标准以及筛选、销毁、埋藏制度,研究数字实物馆与虚拟岩心库技术。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模式;信息化

一、保管是制约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最大问题

1.我国存有海量实物地质资料,且逐年增加

据2010年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摸底调查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有478个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1346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共存有47345个钻孔的803×104m岩(矿)心、17×104袋岩屑、982×104件副样、30×104件标本、66×104件光(薄)片;另有460处露天堆放点,存放岩(矿)心180×104m、岩屑1×104袋、副样2.7×104件。

除了历史积存的海量实物地质资料外,每年还要产生大量新的实物地质资料。据有关资料,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持续发展,每年实施的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达到1000×104m以上,加上区域地质调查和化探等工作,每年至少产生几百万米的岩(矿)心以及几十万件副样和上百万件标本、光(薄)片等实物地质资料。

2.现有实物库不堪重负,新建实物库困难重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地质工作蓬勃发展,为了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地质勘查单位和矿区都建设了岩心库或标本库、副样库,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比较规范。但伴随实物地质资料的逐年增加,保管能力日渐不足,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多数地质勘查单位陷入困境,实物地质资料库破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有名无实。

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在这些规范文件支持下,各级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但至今进展缓慢,特别是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步履维艰——目前只有安徽省已经建成,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刚刚开始筹划,还有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尚无着落。另外,地质勘查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更是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地质勘查单位的岩心库早已破烂不堪,且缺少维修更新能力。

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用地和经费,对于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质勘查单位而言,这两个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按照地质资料分级管理制度,建设覆盖全国的实物库尚需一定时间。

3.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再多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也无力承担保管工作

长期以来,规范我国岩(矿)心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原地质矿产部发布的《岩(矿)心管理规定》和《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DZ/T0032—92)。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文件的有关岩(矿)心的现场管理工作得到较好执行,但其他方面的要求——库藏管理以及缩减、埋藏等均被废弛。之所以如此,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者缺少保管设施,没有保管能力;与此同时,由于规范性文件只有入库保管的规定,而没有销毁、更新实物地质资料的明确规定,所以不敢处置无力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只能随意堆放,任其自然销毁,因此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名存实亡。

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质工作单位分级保管制度,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甲级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都应建设符合要求的实物地质资料库。

如上所述,在短期内我国难以建成覆盖全国的实物地质资料库。除此之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按照传统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模式,即使以后建成了实物库体系,也无力承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任务。首先,从国家层面看,2004年建成的实物库大约可容纳约60×104m岩心,2005年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至2011年底,入库岩心约17×104m,平均每年入库量近3×104m,按照这一速度,大约再经过15年(到2025年前后)将满载,以后又将如何?已建成的安徽省实物库和正在筹建中的省级实物库一般可容纳(20~50)×104m岩心,有效使用期20~30年。就地质勘查单位而言,已有(或新建)岩心库的规模更是有限,一般容量是岩心(1~5)×104m,大者容量不超过岩心10×104m,而许多地质勘查单位每年钻探工作量达(1~3)×104m,多者超过5×104m,地质勘查单位岩心库仅能容纳1~5年产生的岩心。因此,在传统模式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将是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新的管理服务模式是解决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问题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库无力承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责任,而且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即使建设再多的实物库,也无法满足保管需要。那么,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那就是改变传统的以大量保管实物为主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数字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向或发展目标是: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社会服务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和虚拟岩心库为核心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

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1.对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分类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实物保管压力

根据保管利用价值,将岩心等实物地质资料大致分为4类。

Ⅰ类:永久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这类实物地质资料具有特别显著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或获取难度很大,特别稀少,具有特别重要的保管意义或利用价值。这类实物地质资料主要汇交到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或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长久保管,或者交由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委托保管机构长久保管。

Ⅱ类:长期保管和短期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其显著特点不在于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而是对地质勘查、科学研究以及专业教学、科学普及等有一定利用价值。这类实物地质资料应予以保管,但当其基本失去利用价值,或者有更适合的替代物时,予以清除或更替。这类实物地质资料除少量汇交到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保管外,主要保存在地质工作单位,主要供本单位利用服务。

Ⅲ类:只保留信息的实物地质资料。这类实物地质资料目前难以确定其利用价值,但不排除在今后时期对某项工作可能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对这类实物地质资料不保存实物,但建立由实物图像、文字描述、测试数据等组成的实物信息档案,然后按要求将实物埋存。

Ⅳ类:清除的实物地质资料。这类实物地质资料在满足本项目需要后,无明确的再利用价值或长期保留意义,项目验收后,对此类实物地质资料就近埋藏清除。

在上述4类实物地质资料中,Ⅰ类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科学钻探、大洋调查、极地考察、航天考察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实物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非能源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以及新发现矿种或具有其他特殊意义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具有特别重要科研价值及档案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这类实物地质资料数量最少,估计不超过实物地质资料总量的1%。Ⅱ类实物地质资料估计为实物地质资料总量的10%~20%。Ⅲ类实物地质资料估计为总量的30% 左右。Ⅳ类实物地质资料估计为总量的50%~60%。

按此分类处理,可以大大减轻各级实物地质资料馆的保管压力,从而把分级保管责任落实到位。

2.改变实物地质资料高度集中保管的方式,构建合理的保管体系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质工作单位分级保管制度。如前所述,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多样,数量巨大,即使通过分类处置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实物地质资料需纳入国家和省级实物库保存。为了使国家实物库和省级实物库能长久承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任务,除了严格精选,控制入库数量和建立藏品更新机制外,还应更新拓展集中保管的含义——无论是国家实物库还是省级实物库,并不限于一个高度集中的库房,它们可以是几个或更多库房;这些实物库可以是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地区分库,也可以是受国家或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委托库。如此形式多样的保管方式,加上分散在各地的基层实物库,构成覆盖全国的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缓解或解决高度集中式保管的问题。

3.通过建设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和虚拟岩心库,转变传统的以实物为重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实物管理与信息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局限于实物保管和提供观察取样。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岩心扫描、标本照相和网上服务等工作,但仍然没有改变以实物为重心的管理服务模式,因此实物地质资料馆不仅保管压力巨大,而且社会服务受到很大的限制。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建设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和虚拟岩心库。

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是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并进行存储和管理,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利用,从而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共享。

虚拟岩心库是数字化的岩心资料数据库,它主要保存岩心、标本、光(薄)片等实物图像数据以及结构构造数据、岩性及矿物成分数据、物性数据、元素组成数据等;虚拟岩心库还是基于互联网的实物信息服务工具,通过虚拟岩心库的服务网,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建设数字实物馆和虚拟岩心库,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提高和发展,而且是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以实物保管为主体的模式变为以实物为基础、以信息加工集成为导向的管理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开发、贮存的数字化实物信息资源,基本不受库容量限制。因此除了建立永久保管的馆藏实物的数字信息外(即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中的Ⅰ类实物信息),还采集长期保管和短期保管以及埋藏实物的信息(即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中的Ⅱ类、Ⅲ类实物信息)。另外,这种模式将大大方便用户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并且促进全国范围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

三、当前需要开展的工作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关键,同时又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应本着总体筹划,逐步推进的原则加以解决。根据发展需要和可能,当前应着力开展下列几方面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相结合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体系

为了落实实物地质资料分级管理责任,使有限的库藏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合理划分各级、各类实物地质资料馆的管理责任,确定各自的保管范围,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库布局。

笔者认为,科学规划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各级实物馆(库)和各类实物馆(库)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避免相互雷同,浪费库藏资源;第二,淡化高度集中的保管模式,也就是说不一定把那些特别重要的实物都集中到国家实物库和省级实物库保管,而是通过建立分库以及委托保管的形式,分散于不同地区甚至基层地质工作单位,按照国家实物库或省级实物库的要求予以保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国家库和省库的保管压力。

另外,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地质工作单位的情况和能力千差万别,所以尽管各级实物库建设应该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具体的实物库数量、规模、结构等应因地制宜,不宜严格统一。

还有,由于建设实物库需要土地、资金等,所以在短期内难以完成省级实物库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维修旧库房、租赁库房以及代管等方式,解决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问题。

总之,采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部署和实施实物库建设,经过5~10年的努力,可望在全国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体系。

2.制定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分级标准以及筛选、缩减、更新、埋藏技术方法与工作制度,为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提供基础保障

如前所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分级管理,首先要对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分类处置。而要落实分类处置,必须首先研究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的分类分级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原则、筛选依据、筛选细目和筛选方法、工作制度等,指导和规范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工作。

应该强调的是,在研究制定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分级和筛选方法与工作制度时,应本着少而又少、精而又精的原则,严格Ⅰ类(永久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标准,避免数量过多,造成国家实物库和省级实物库不堪重负而无力履行正常职能。

在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制度的同时,必须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缩减、更新和清除、埋藏制度。也就是说,即使属于应予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在入库前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缩减,把长期保管的实物减少到最精华的部分,进一步减轻库藏压力。另外,即使入库的实物地质资料,如果已经失去长期保管意义,或者已经有更好的予以替代,也可以进行更新和清除,通过吐故纳新,减轻库藏压力,增加实物库活力。

对于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和管理而言,埋藏制度同样重要——没有埋藏,就没有保管,也无需筛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埋藏技术方法不完善,埋藏工作制度不明确,所以埋藏工作极不规范,绝大多数地质工作单位怕承担责任,不明确实施实物埋藏工作,而是任其自销自毁。基于这种情况,在规范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保管工作的同时,必须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埋藏制度,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①埋藏依据和埋藏范围——哪些实物、什么时候可以埋藏;②埋藏要求和埋藏方法——埋藏地点、埋藏方式、登记存档等;③埋藏工作程序——申报、批准等。在研究和制定实物埋藏制度时,应尽量简化工作制度,缩短时间,并尽量就近埋藏,做到该埋即埋。

3.研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推进虚拟岩心库和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

如前所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尽可能地减轻实物保管压力,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服务需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其中,最关键的措施是建设虚拟岩心库和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由于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所以应立即启动研究工作,尽快形成可行的技术方法。

研究的目标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已有实物扫描照相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功能强大的扫描图像分析系统,包括高清彩色图片获取以及岩石结构成分、岩性及蚀变分析、光谱元素分析等技术;二是在原有实物信息服务系统基础上,研究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实物信息数据库及网络服务工具,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四、结语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是制约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汇交的重要因素,因此是困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以实物为主转变为以实物信息为主。按照这一发展方向,今后在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过程中,同时实施实物地质资料销毁、埋存和更新、清除;在管理技术方法与制度建设方面,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分级以及筛选方法与工作制度;在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方面,除因地制宜地推进实体实物库建设外,应着力研究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和虚拟岩心库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彻底解决实物保管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