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就颇多分歧,有关的争论至今还活生生地存活着。如性善论与性恶论,善恶混论之间的争论,一般人性论与阶级人性论的争论,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基于政治目的,有的基于学术目的,无论站在何种立场,要想取得一致的看法,仍然不容易。
人性,性由心生,为人的本体之性,或者说天性。但人是社会中的人,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可形成人的材质之性或气质之性。故而人性即有两种。
公元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约2500年前吧,孙丘最早谈到了人性。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性相近”是善相近还是恶相近,“习相远”是善相远还是恶相远?都未明说。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谈得很少,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探讨的余地。
善与恶的思考,都是对行为作用于人的作用力判断,因而都不能离开人类生命体这样一个思想起点。一般的善与恶,主要是把思维放在个体人之间对作用力接受方是有帮助还是有损害的视角来进行的。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生命力的外在展现。所以,对个体生命力的保护或者伤害,成为我们判断善与恶的思想基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dd6e110100u8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