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自清的哲理故事一个

如题所述

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最后岁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劳累的朱自清体力衰弱,经常连走一点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骤然衰老,不过并不因此而消极。他把唐人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

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读书勤奋不息,工作毫不减轻。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朱自清的身体已极度衰弱,体重低到77.6斤,且又“彻夜胃痛不止”,“不断大量呕吐”,病情日益危重。可他仍然编辑《闻一多全集》,编写教科书,备课讲授,演讲呐喊。

在这两个月的日记中,他直接写到读书、买书、选书的日记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认真阅读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集序言》和《大众哲学》的记载。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还在日记中订了一个阅读计划,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读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

说到做到,此后两天,即订出计划的第一个星期一,他开始读布尔芬奇的《神话集》和《波罗克夫的眼界》一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自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0

朱自清一个人的故事: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时期担任文学院教授,兼任学校图书馆馆长。无论在教学上,还是业务管理上,他总是能够坚持原则,毫不含糊,好人也做,“恶人”也做。 

朱自清先生当时开的一门课叫“文辞研究”,是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专门课程,属于冷门,内容也比较枯燥,没有什么人愿意上这门课。最后报考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实际上只有王瑶一个人。尽管只有一个学生,朱自清不但仍然坚持正常开课,而且每堂课都经过精心准备且一丝不苟。 

后来朱自清因为教学任务增多,就主动辞去了学校图书馆馆长一职。可就在离任之前,他做了一回“恶人”,决定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理由是:“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让继任馆长当恶人。” 

即使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做到尽责尽善,这样的人一定是值得信赖和敬佩的。 

扩展资料:

1917年,朱自清求学于北京大学,从此与北京结下不解之缘。追寻他的脚步,走进今日的北大,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同样弥漫了整个校园,行走于稀疏的小径,虽时而会感觉有冷风入骨的悲凉,却好在每隔几步,总能碰到一脸真诚的莘莘学子。

中国最高学府的优良传统早已经过历史层层的积淀,坚定地传承在每个北大学子的骨骼血肉。何况这里处处都有先哲们遗留的足迹,当领略到他们奋斗的往事、人格的魅力,我想,即便身处如此寒冷的校园,亦能焕发一身的热血。  

不知不觉,来到了北大校园里最具盛名的未名湖畔。遥想当年,老舍在这里为清贫的人生画上句号,更有许多名人曾于闲暇时分,立于湖边的凉亭上思考人生,计划未来。

只是不知道1917年的朱自清,当他求学于这座最高学府时,在遇到人生困惑时,是否也曾于某个黄昏,伴随夕阳洒落湖畔的点点余晖,任思绪在无边的愁绪中徜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自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30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皮大氅卖了买《韦伯斯特大字典》追问

还有其他的吗,求

追答

干嘛这样客气,我去找一下

张岂之先生文中讲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则逸事,是清华师生这种优良品质的一个很好的注脚.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校方的压力,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追问

朱自清还有其他的励志故事吗

因为我们需要三个,可是这两个故事我都有

追答

有很多

一会我在找一下

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