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己或他人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

200字左右就行啦。高一语文35页的第3题。

  我的家乡没有直达大连的火车,只能先到佳木斯,再从佳木斯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转乘到大连。我在这种看似繁杂的辗转中自得其乐,在年轻的心灵里,似乎转车的频繁代表了旅途迢遥和阅历渐增。现在想想,夏日的硬板车厢里,种种可疑的气息和肌肤粘滞的碰触并非赏心悦目的记忆,可对当时的我而言,这些都是值得的,是能铭记终生的,这种感受与余华的《十七岁出门远行》颇为类似。我还巴不得沿途发生点特别的事情,好让我在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回忆起这次出行时有所佐证。

  火车在绥化附近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十分突兀地停下来,说是前方有列车出了事故,我们的车必须耐心等待。两三个小时之后,人满为患的硬板车厢内开始了骚动,有的人干脆从车窗跳下去,享受夏日黄昏难得的一点清凉。

  我记忆中的那个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慢慢从浮躁的背景中凸现的。当时小站上卖零食汽水的小贩们乐不可支,所有的食物都趁机成倍涨价,从自家缸里舀出来的凉水也两毛钱一碗。我和妈忍着几近眩晕的闷热,谨慎地坐着没动,也没买什么食品。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个人买了碗凉水,却没有喝,把随身的毛巾浸湿了,递给了我,“太闷了,让孩子擦擦汗吧!”妈对他善意的回报是交谈,由此,我们知道他是鞍山某工厂搞采购的,出差到黑龙江来。妈说起我家有门亲戚在鞍山,只是多年没联系,不知这次去大连,能不能有机会去鞍山寻亲。我注意到他的行李中有个厚重的菜墩,问他,这么远的路,还得转车,买菜板干吗?他说,他的一个同事有一次提及,一面坡的菜墩结实耐用,能用一辈子,他这次看到就买了。

  天渐渐黑下来,我们热得不行,也从窗口跳了出来,躺在车站旁边的草地上,看又大又鲜亮的星星。鞍山人没下车,帮我们照看行李。

  我们度过了一个喧闹的不眠之夜,关于什么时候能开拔的疑问,不同的答案频繁地传来,我们在患得患失间迎来了清晨。

  火车在这个小站上共滞留了十九个小时,“白奎堡”这个站名因此被许多人记住了。汽笛长鸣列车启动的那一刻,所有的乘客都欢呼起来。

  这段时间里,我们跟那个人已经很熟了,他说他的一个女儿和我一般大,初中毕业了没考上学,还呆在家里。到了哈尔滨火车站后,他要换乘的是另一车次的火车。和我们告别时,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把在火车上没吃完的熟食塞给我,说,我看出来了,你爱吃这个,又急急地扯了张纸,写下自己在鞍山的地址,告诉我妈,到鞍山去寻亲时,一定找他,他会帮我们的。

  告别后,我们本该转身离去,但都觉得有些什么还没说出来。我和妈要说的自然是感激,可他说的话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这一路上都没告诉你们,其实我是黑龙江人,在某个林场生活了几十年,十年前去的鞍山。这些年在鞍山混生活,我从来不说我是黑龙江人,怕给咱老乡丢脸……回去后也得让女儿上个学,至少以后能大声说出来我老家是黑龙江的!我和妈什么也没说,他和妈同志般地握了手,又拍拍我的头,拎起那个菜墩,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我十六岁的记忆。

参考资料:http://www.hljdaily.com.cn/by_shb/system/2003/10/31/000028340.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7
第一次出门远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样我都没有做到,所以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至今所去过的远的地方,竟没出过家乡方圆几百里。
我一直在渴望有一次真正的远行。
终于,我等到了这个机会,我受公司委派去外地出差,并且是我一直所向往的南方。
家乡是一马平川的坦荡平原,母亲河的冲击留下了丰沃的土壤,却没有巍峨的高山,无际的原野豪放粗犷却失于秀丽。
想想自己都二十岁了竟不识山是何许模样,海是何许模样。看惯了母亲河浑浊的老泪,却没见过一眼长江的广阔。听朋友说,他见到长江的第一句话喊的是:长江,你真长啊。他还说,那一刻,他都想哭了。
我丝毫不觉得这话矫情,换作我,我也是这样。
收拾好行囊,匆匆的上路,此行要历时月余。我想,一定要去看长江,看大海。哪怕就是看看,就一眼。
随着火车的启动,我的心也随之飘起。凝视着窗外的原野,对着即将成熟的庄稼,轻轻说了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