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采取了哪些汉法措施

如题所述

一.元朝的汉法措施
经济上:1.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漕运和海运促进了经济交流。
3.城市商业繁荣,泉州的对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中央: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行之有效的统治。
地方:1.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域。
2.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分成四等,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二.元朝的汉法措施的实质
元朝行汉法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3)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4)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5)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6)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7
除了重农之外,元朝汉化不明显
元朝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内地的北族王朝相比,显得尤为艰难、尤为迂回曲折,可用“迟滞”二字概括。所谓“迟滞”,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指进展迟缓(相对于其他北族王朝)。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后来且趋于停滞。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蒙古贵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体系感到难以理解。
忽必烈早年曾对儒学产生一些兴趣,但体会粗浅,后来在理财问题上与儒臣发生分歧,认为后者“不识事机”,与其渐渐疏远。直到元亡前夕,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仍然“酷好佛法”,自称“李先生(按指其师傅、儒臣李好文)教我儒书许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
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类似情况。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颁行天下,凡官方文书必用其书写,再以当地文字(汉文、畏兀儿文等)附之。为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广设蒙古字学进行教授。大批汉人为获进身之阶,入蒙古字学读书。
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汉族社会中并不鲜见的事例。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元代白话”文体。辽、金、清诸朝都曾创立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哪种文字能对汉族地区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力。而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却比对其他北族王朝的统治民族弱得多。
忽必烈立其孙铁穆耳(成宗)为皇储,授给他“皇太子宝”,武宗因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协助夺位有功,也立他为“皇太子”,后来明宗同样立其弟文宗为皇太子。这在汉地制度中绝对是非常荒唐的事,在元朝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蒙古统治者昧于汉制,错误地将“皇太子”当成了不可拆卸的皇储固定专用词。泰定帝为对其母表示尊崇,竟然要将皇太后之号升格为“太皇太后”,大臣自当力争,指出“与典礼不合”,此事方才作罢。
汉地传统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作为授予元勋重臣的荣宠虚衔。而到元朝(主要是中期),却将它们作为赏赐随意滥授,甚至授予僧侣、宦者、佞幸、匠官,搞得三公“接迹于朝”。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文宗时官修《经世大典》,就干脆说“我国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对车载斗量的太尉、司徒、司空则用“或置或否”四字轻轻带过。这一概念变化甚至被明朝所袭用。
元朝汉化迟滞的原因究竟何在?概括起来,主因有三。
首先,蒙古在进入中原以前是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农业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而拓跋鲜卑在南下前长期附塞居住,与农业社会有较多接触(契丹情况亦然),女真(满族)人则很早就开始进行粗放的农业生产。因此前者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就要比后者困难得多。
第二,北魏等朝代建国后,所接触唯一成体系的先进文化就是汉文化。而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
第三,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在建立不久就陷于事实上的分裂,分化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只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主要措施:
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水利: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民族关系: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4-08

      12世纪后半叶,蒙古族崛起于漠北.1206年,铁木真建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同时,创立领户分封制、怯薛军、法典及文字.蒙古在三次西征的同时,南下消灭了西夏、金.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并形成以元朝为中心的大蒙古帝国.元朝采纳汉法,创设行省及发达的驿站等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元朝统治者既联合各民族上层,又,以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中叶以后,政治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由元朝实行四等民族划分来看,元朝是一个民族政策十分严重的国家,正如当今美国一样,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研究元朝的民族政策,可以参考美国的前期历史.元朝是蒙古民族她只团结重用少数民族,对汉族是极度歧视的,至于在朝中做官的汗人是凤毛麟角的.因此导致了农民起义,请注意在起义中只有汉人农民,而无任何其他民族人民参与.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

  元朝行汉法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3)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4)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5)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6)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第4个回答  2016-04-07
经济上:1.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漕运和海运促进了经济交流。
3.城市商业繁荣,泉州的对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中央: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行之有效的统治。
地方:1.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域。
2.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分成四等,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望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