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建设的原因?

如题所述

良渚古城有一条小溪穿城而过,它叫东苕溪。东苕溪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自南而北蜿蜒流淌于杭嘉湖地区西部,南流后折东流,流至瓶窖称东苕溪。与京杭运河、上塘河、钱塘江并称为流经杭州境内的四大江河。

历史上,东苕溪是浙江省洪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其上游的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山洪直接威胁杭嘉湖平原,洪涝灾害频繁。

在这么一个水患重灾区,古良渚人在无精准的测量仪器和科学手段的情况下,徒手建筑的水坝挡住了暴雨的侵袭。

扩展资料:

良渚水利系统在我国与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种早期文明的出现,都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学术界公认良渚古城是我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而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和古城在空间、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对研究良渚古国的出现和发展乃至我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亦占有重要一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0
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极易形成山洪,对下游平原的良渚遗址形成直接威胁。而良渚古城水利工程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解除了洪水威胁。
分析显示,遗址中的高坝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即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坝内则是一个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据现存的10米坝高推测,可形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库区。
发掘还显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部分坝体关键位置,通过“草裹泥包”堆垒加固,即用茅草包裹泥土形成长圆形的泥包,再将泥包横竖堆砌而成。“草裹泥包”的作用与现代堤坝使用的草袋装土类似,可大幅增加坝体强度,是后世水利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工艺。
考古和水利专家均表示,在年代如此久远的古遗址中发现这样现代的工艺技术,极其令人吃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于冰还特别指出,良渚水利工程年代早、分布广、规模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术先进,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的重要发现,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第2个回答  2020-05-02
外围水利系统建设的原因是为了使城市更好地进行排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