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而”字做连词的主要用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拼音:ér

    笔划:6

    五笔:DMJJ

    部首:而

    结构:单一结构

    五行:金

    笔顺:横、撇、竖、横折钩、竖、竖

释义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

    表平列,如“多~杂”。

    表相承,如“取~代之”。

    表递进,如“~且”。

    表转折,如“似是~非”。

    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

    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表(从……到……):从上~下。

4.而,通“能”,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5.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