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题所述

  一、亲历探究,激发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然而,幼儿的科学的探究活动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适时和实效的引导,把握幼儿探究的方向,使幼儿有所收获。作为引导着和组织者,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多动眼看一看,多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
  记得一天下雨后,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突然他们发现草地上一堆堆松松的泥土,孩子们开始猜测:这些泥土是小蚂蚁造的窝吗?是小鸟在天上飞,掉下的垃圾吗?是蚯蚓的食物吗?是蜗牛在搬家吗?他们非常迫切的望着我,露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捕捉到信号后,轻轻的说了一句:朱老师平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个,不如我们再看一会,说不定会发现什么秘密。孩子们就这样屏住呼吸,紧紧盯着,生怕错过发现秘密的时机。最后他们发现土边的一条死蚯蚓,知道了大概和蚯蚓有关,于是我调动他们寻找有关蚯蚓的资料,孩子随之就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寻找资料中。后来几天我就整理出孩子们带来的资料,设计出了教育内容生活化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对这些感兴趣的东西学的很积极,效果很好。可见:在幼儿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经验源于自身操作和理解,教师如何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自然生成的新的学习需求并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给予幼儿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是有效推进科学探究的关键。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时,也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激发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提供条件,指导方法
  《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与《纲要》中科学领域相比,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要求表述中更加准确清晰、层次递进、通俗易懂,指出了具体的科学教育方法与途径。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问题,体验“做科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乐趣。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它伴随着观察、操作、记录、表达。这种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形式,闪烁着教师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智慧。
  有些孩子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只要给他一些暗示,他们就能自己动脑筋完成任务。如在“和泥”的实验活动中,我们准备了水、土、自制量杯、百宝箱等。刚开始小茵和萱萱就发现草根、小石子很扎手,他们有的动手拾,有的用铲子铲,有的用小棒挑。这几个孩子都是能力较强的孩子,于是我提示他们:“试一试百宝箱里的塑料纱窗能不能把草根和小石子清理掉吗?”小慧从百宝箱找到一块塑料纱窗,细心的把土筛到另一个盆子里。他们通过讨论、验证,认为有洞洞的工具才能把土筛干净。在“和泥”的活动中,由于这一部分孩子都是比较有想法、会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只要通过老师暗示性的语言,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开始制作筛土的工具,就能得到成功。
  有些孩子在活动中对自己缺乏自信,经过老师的鼓励之后他们能更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验。如在“制作沙雕”的活动中,小杰问:“朱老师,我堆的大乌龟的身体总是往下塌。”我说:“它是怎么会往下塌的呢?”小杰说:“我把沙子倒上去它就滑下来了。”我对大家说:“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沙子站起来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好办法的!”雯雯说:“是沙子太干了。”薇薇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喷水。”我鼓励孩子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棒,可以去试一试,只有试了才知道行不行。”听了我的话,小杰赶快说:“那么我们就加水吧!”孩子们在提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用小桶提水倒到沙子里水一下子就没了,用大桶倒到沙子里会发出“噗嗤噗嗤”的沙子声,这些科技“做中学”的活动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果指导不当,则会错失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契机,甚至阻碍幼儿的发展和活动的进展。对于教师来说,在科技“做中学”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机动地运用。所以,科技“做中学”活动中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
  三、选择内容,回归生活
  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相比较其他领域的活动,《指南》科学探究领域目标3指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与原有《纲要》相比,《指南》更强调幼儿科学探究与社会大环境的融合与渗透,更注重运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推理、分析、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感知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让幼儿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从不同的资源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得到大量的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以此来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
  如:远足活动是完全生活化的体现,在远足活动中,一路风景、一路学问,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奥秘、感受着大社会的丰富多样,拓宽知识,激活思路。在自由宽松的远足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是积极的,学习是主动并且具有探索性的,获得的经验是直接而又感性的。比如:在初冬时,我们到大桥公园远足,幼儿偶尔对小树身上缠着的草绳产生兴趣,各种猜想在得到证实后,他们兴奋不已,在适时的引导下,幼儿又去寻找小树过冬的其它方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也会应此而进一步得到激发。
  又如科学活动《种子发芽》,我们不一定要在活动室中进行,可以带领孩子进入大自然这个真实的自然环境,和孩子一起在园内的种植园里进行“翻土—整平—挖坑—播种—浇水”等活动,种上各种种子,如黄豆、蚕豆、南瓜籽、黄瓜籽、青菜籽……师生一起直接参与到各个种植活动环节中去,种植园里充满了播种的欢乐。一颗种子代表了一个孩子的心,甚至是全班孩子的心,每天餐后散步时,孩子们都会主动去种植园观察、管理种子宝宝的生长过程(如:何时发芽、长绿叶、浇水、开花、施肥、除草、结果、收获等),并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探索生命科学的乐趣。在照料种子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耐心与细心,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所以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如:我们班上的一个小朋友把在家里制作的风车带到了幼儿园,在户外活动时这个能转起来的玩具吸引了孩子们,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要制作风车,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同时我考虑到利用这个教育契机来挖掘更大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制作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来进行探索,我们还就此开展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幼儿各个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主动积极地寻找材料,反复操作,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充分运用了已有知识、经验,使得整个探索过程具有无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活动又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以此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0
佳今明两年勾值阵雨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