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如题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对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关键,问题是促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要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重点关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教学中的某一环节,都应对数学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合理有效地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刺激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函数的应用”一节时,就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较好地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设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函数吗”“函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学习函数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让学生探讨。探讨的过程就是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指点,以引导学生更快地接近相关教学内容。但要重视的一点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通过探究解题思路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题目是数学最主要的构成形式,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解题思路的探究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高中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太注意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析,通常都是拿来就做,做过之后很快就忘记,因而只要题目发生改变就要重新思考。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给学生一些新颖的、典型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指导学生探究解题思路的方法。有的题目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的题目需要巧妙的解题思路,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类题目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刺激学生寻找最佳解题思路的欲望,从而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双重提高。
比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一节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其中某些题目解题思路的探究分析,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画出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一题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这一知识,还没有建立起相关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探讨解题思路,再画出其平面区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三、借助教学内容的反思总结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合理地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了解,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反思总结是数学教学中思维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核心,学生只有对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每一种类型的例题都要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保证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优化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排列”的时候,教师讲完该教学内容,就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反思与总结,使学生通过总结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与一个排列的区别以及排列数的公式,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更好的掌握排列的基本原理,进而使其能够顺利解决排列的应用题。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作业主要是以习题为主,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监督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判明学生解题思路的对错,同时也借助回忆性的思维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高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由数字、符号以及文字、字母等构成的,知识的内涵以及形式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学思维来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智力尚处于发育中的高中学生来说还有较大的难度。如果缺乏回忆性的思维,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就比较容易忘记。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思维过程进行定期的回忆及总结,如让学生根据教材目录回忆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根据某个知识点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再加工,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提高。
例如,教师讲“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回忆性的思维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讲完所有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知识以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回忆本章学习的,如椭圆的定义、椭圆标准方程的形式等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8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养成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但是没有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就有可能使思维倾向于某种具体的方法和方式,片面地追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式化或模式化,产生思维的惰性。
灵活的思维表现为针对知识的运用自如,善于变通和调整思路,善于运用辨让思想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思维灵活性的重要表现。
二、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首先要求学生要按步思维,思路清晰,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问题。特别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时,应从基本步骤开始,一步一步深入。
其次要求学生要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做到推理论证要有充分的理由作根据。运用直观的力量,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运用类比,但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应用结论时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
三、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有学生对结论不求甚解,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根本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独立解题。这种现象正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缺乏思维深刻性的表现。要克服这一现象,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1、透过现象看数学本质 能否透过表面现象,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及联系,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很多的数学问题,条件关系比较隐蔽,如果只看问题的表面,是无从下手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索,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注意审题认真和防止思维定势 学生在用某种思维模式多次解决同类问题而形成思维定势之后,再遇到相类似的新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机械套用以前思维模式的倾向,而且同一方法使用次数越多,这种倾向就越明显。
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愿意进行各种方式的检验和反思,对己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盲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东西,也要谋改善,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第2个回答  2018-07-1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思维发展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得到良好发展的方法。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情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事故是常见和多发的,而酒后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交通法规定:每100ml血液中,酒精的含量达到20mg~79mg属于酒后驾车;酒精含量达到80mg以上,属于醉酒驾车。

实验表明,用45分钟缓慢喝下一瓶啤酒,紧接着喝三杯茶,5分钟后测试,结果是酒精含量就已达到60mg。如果这时驾车已是酒驾,而喝完一大纸杯的红酒和白酒,便是醉驾。如果某人喝完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300mg,再不喝酒的前提下,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以每小时50%的速度减少,他至少要经过几个小时才能驾驶机动车?这一现实问题的提出立即吸引了众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和构建了等比数列的概念。

二、创设合作探究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共同活动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是学生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从而自行获得和运用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有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而在诸多方法中,“一题多变(解)”是一种有效途径。“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灵活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并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四、注重例题、习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题往往以其示范性、典型性、功能性、综合性等特点贯穿教材各个章节,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都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教师不应以得到例题的解答为满足,应通过对命题的推广或应用,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意识,引导他们大胆猜想积极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而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领悟数学方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触类旁通巧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苦思冥想”固然需要,但“巧思”两字不可少。“熟能生巧”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是“巧思的基础”,而教师也应不失时机, 通过典型的实例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有针对性地汇编一些习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寻求变通,悟出其中的来龙去脉 ,掌握科学的解题法则.那么“触类旁通”的“巧思”也一定会顺其自然而产生。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在“巧”字上下功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展开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

总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苗。

第3个回答  2018-12-11
1.概念学习
数学学习中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学习,也就是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学习,要把来龙去脉给搞清楚,比方说一个公式,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公式是如何通过具体问题把它推导出来,并将它抽象为一般的结论,成为一个公式、一个定理的?学生应该把这个理清楚,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知识发生的过程,能够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这样就不会去死记硬背,第二,这些理清楚之后,自己要养成主动学习,并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怎样解题
学数学就要做题,做数学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提出三种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应该是先做后看。先做题,做完后再看同学怎么做的,老师怎么讲的,再看参考书怎么写的,然后去比较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比较有鉴别才有收获,懂得哪种方法好在什么地方,掌握这一点,可能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对于学习能力稍差一些,基础稍稍一般一些的同学,可以边做边看,做了一部分,做不下去,可以请教一下别人,可以翻翻书,找找资料,受受启发再做。第三种,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先看后做,可以先问问别人,或是找老师帮你点一点可以怎么考虑,再自己动手做,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具体做题时有三个步骤: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看到题目后,想它涉及到哪些基础知识,哪些基本方法,想它考你什么?拿到题就动手做题习惯不好,很盲目,时间浪费了,还做不出来,想好了再动手,不管能不能做到底能不能做对,都得要做,回头看一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书上怎么讲的,老师怎么做的,回想联想再猜想,这样一比较,就能领悟到很多东西。
数学题靠做。对于学生来讲,要懂得怎么做题,并克服做题当中的困难,碰到一个问题,要先想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步骤来解决,我们把它叫做难题分解法,即把一个难题分成若干个基本问题,如果学生有了这个分解的能力,什么难题都可以做。
所以学生想要把学数学的能力提上去,老师讲题时,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做,生要理得很清楚,而不只是用一些死的方法,死的解题的模式,落脚点要放在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上。
3.怎样复习
数学复习应从“反思”、“整合”、“运用”、“创新”这四个方面去考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清醒的复习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逐步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