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武王伐纣”是怎么一回事?结果怎样?

如题所述

商朝后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时纣王正派大军远征东夷之际,周武王见机不可失,在吕望等人辅佐下,以兵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东进突袭商,总兵力史称有士甲四万五千人,此说夸大。临行前,鱼辛谏阻,《尸子》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在北方不北征”。同月二十一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商为王畿,臣属为方国)部落部队会合。二十八日周军由孟津冒雨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东行,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纣王得知消息,只得仓促部署军队,但此时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武装大量奴隶迎战周师,《诗经》上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史称有七十万之众,较夸张,但兵力肯定较周武王军队多许多。二十七日清晨,周军庄严誓师,历数商纣王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誓师结束,武王下令发起总攻击,先遣太公吕尚以数百名精锐部队出击,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掉转戈矛,周军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大破商军,商朝大军顷刻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史称“牧野之战”。据《逸周书·世俘》记载,此战“血流漂橹”,极为血腥残酷。孟子观此书之后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流漂橹也!”然而客观看当时情况,《世俘》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大肆捕猎犀牛、虎、熊、鹿等动物,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接下来周武王四处征伐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蜚廉(黄飞虎)于海滨,逐一肃清殷商残余势力。但是此时仍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如:武庚的封地仍获得保留,而当初商人南征的军队也没有完全消灭,一部分武力仍然保留在东夷,直到周成王、周公东征的时代才完全消灭。 关于武王伐纣的年代在过去在研究上有44种说法(从前1130年—前1018年都有)。根据《国语》记载伶州鸠说:“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1027年。《尸子》卷下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6�4兵略训》也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的日期。《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明代黄道周的戊子岁(纪元前1053年)之说。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以武王克商为己卯岁(前1122年),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1998年12月20日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武王克商是前1044年1月9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6
历史故事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第2个回答  2013-10-26
纣王是商朝末期残暴的统治者。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所以武王姬发替天行道,把商朝灭了。
第3个回答  2013-10-26
一个叫寿喜的倒霉孩子,娶了一个漂亮老婆,生活上可能比较奢侈。然后对手下比较严厉,而且不重用当时的贵族而是提拔一些身份低贱的人,所以贵族们的头子姬发同学就领人造反,寿喜没打过人家,就放了把火自 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