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作者纪昀主要要抒发其什么思想呢?我刚开始看,请懂得的人讲解下,谢谢!(要简短)

我刚开始看,看了几页,觉得作者是想要借自己的文章,表明自己的思想,但是由于本人知识学识缺乏,以目前的能力未能加以理解,文中似乎借人与妖、神、鬼,的经历交谈,来最终以此推出自己的思想…

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在外漂泊的人,总会不时地流露出对乡情的怀想和对乡土的挚爱,甚至还流露出隐隐的乡愁。而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乃是缘于距离与回味。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便蕴含着这种浓郁的乡恋情结。
纪晓岚出生在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属沧县人。他一生的80多年间,有55年左右的时间都是在外度过的,其中居京师求仕为官的时间长达40余年之久。而其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故乡度过的,其前后断续累计达26年。对人的一生来讲,也许记忆最深、最难忘怀的时光,并非事业蓬勃的壮年,也并非老成持重的暮年,而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可爱的少年和裘马轻扬的青年。这一时期内所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人物、事件和地点,哪怕经历几十年的风雨洗磨,也会清晰地保留在记忆深处,历久不逝,常想弥新。而对纪晓岚这样一位鸥沉宦海几十年的人来讲,这一时段的生活更是难以忘怀。正因如此,他晚年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才频频地谈到故乡的地名、人物和事件,即使在殁后,他依然归葬于生养他的热土,叶落归根。
《阅微草堂笔记》几乎是纪晓岚对自己近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坦诚的自白。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创作前后的10年间,纪晓岚并未回过故乡,但其乡情却始终萦绕其怀。这从他10年间所作奏疏书札墓志碑文中亦可窥见一斑。纪晓岚66岁时,曾上恭谢恩缓(保定河间府,属十四州县)积欠折子;67岁时曾作祭四叔母文;69岁曾奏言直隶河间等府二麦,歉收命赈灾民书;71岁时直隶水灾并上恭谢恩,免河间天津各属积欠折子;72岁时又上恭谢恩赈民免租等七折;73岁时撰伯兄晴湖公墓志铭等。从他为故乡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可见其深厚的亲乡、恋乡、思乡之情,而此情表现得最为深沉浓郁的,还当首推《阅微草堂笔记》五种。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的乡恋情结主要是通过他对故乡的地名、人物、事件等描述表现出来的。首先,书中记述了沧州大量的地名。比如,在全书中,河间地名出现37次,东光出现20次,青县出现8次,南皮出现8次,交河(今泊头)出现24次,等等。而出现频率最高者,当首推纪晓岚故里——沧县,其中以景城崔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其次则是沧州市区及郊区和献县。纪晓岚儿时常留连于这些地方,因此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很多故乡中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多是故事的讲述者,但这些讲述者有的也是故事的主人公。在《阅微草堂笔记》涉及到的有关发生于沧州的420多则故事中,有名姓者达340余人。这些人物,既有纪晓岚的亲人、朋友、师长,又有地方上的贤达名士、恶少豪强,最多的则是那些生活于社会最下层的仆妇乳媪、僧尼老农、卖面妇、卖花媪等。这些人物出自三百六十行,以闪电式剪影式和浮雕式的形象,组成了
一幅青葱葳蕤的巨幅长卷,给我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也正是他恋乡情结中最真挚、最深醇的情感。
纪晓岚所记述的这些人物,或善或恶,或庄或谐,但体现的基本都是他惩恶扬善、改变世道人心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他热爱乡土、系念乡土的情怀。这些人物所组成的绚烂画廊,给纪晓岚的记忆是深远的,这其中有他的亲情、友情,甚至也可以说有他那个时代特殊的爱情,而这一切又扭结在一起,形成了纪晓岚扯不断的故乡情结,构成了“思乡即是思人,思人即是思乡”的思念模式。这一思念模式是贯穿纪晓岚终生而至老弥显、至死弥坚的。 再次,作品中还记述了很多故乡的情事。虽然从整体上看,《阅微草堂笔记》旨在以神道设教证明神道之不诬,最根本的目的是救治社会的病态,解决社会问题,以整合社会。书中作品所记述有关沧州的故事中,虽不乏托狐鬼以抒己见的内容,但也有许多是反映故乡风土人情的小故事,正反互参,抑扬不一,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纪晓岚正是这样从众多的侧面反映了故乡的可爱,同时也将自己的浓郁的乡情体现在里边。
《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述纪晓岚故乡的情事林林总总,这些足以反映出他对这片土地的关注怀想,也足以体现他那份心系桑梓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尽管纪晓岚多年在仕途上打拼,但其自30余岁离开故乡沧州以后,却始终没有忘记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他的恋乡、思乡之情,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益发真切而深沉。这一心理在他晚年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更是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通过对故乡地名、人物、事件的记述,纪晓岚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浓郁的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